- 发帖
- 8
- 金钱
- 26
- 威望
- -9
- 注册时间
- 2018-07-30
- 最后登录
- 2018-08-29
|
:sLg$OF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r?0!;bN0 第一章 人的由来 ,O-_Pv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xN}f?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Q)M-f;O 2、森林古猿演变成人类的大致过程:环境变化→部分下地生活(劳动)→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制造工具→大脑发达→产生语言 O'#;Ge/, 运动方式改变: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2d9
7.X 使用制造工具: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 *icaKy3 3、男性生殖系统: +ug/%Iay{k 睾丸(主要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0+SZ-]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K]+0ryG< 输精管--输送精子(精子很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KkzdS' 外生殖器: 阴囊--保护睾丸 。yinjing--排精、排尿。 `'3 De( 4、女性生殖系统: yM9>)SE5` 卵巢(主要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3vAP&i'I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卵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初期发育提供营养)。 (a-Lx2 T 子宫---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Tkl$@,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opym!\ 外生殖器:即外阴 hu"-dT;4] 5、人的生殖过程: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u;1[_~ V lO^0r^z )D'#>!Y 6、受精卵形成的部位是输卵管。胚胎和胎儿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 胎儿生活在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 (4yXr|to} (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qTwl\dcncC 7、青春期发育特点: 3B,dL|q(@J (1)身高突增(显著特征); 'W54 T (2)神经系统及心、肺功能明显增强; &2 *
(3)性器官迅速发育(突出特征)。 u8|CeA 性发育 :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T<F#a (青春期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年龄阶段。青春期年龄段,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为10-20岁。中国一般指11- 17岁) ZF#n(Y? 第二性征的发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y!R9)=/M (青春期发育后,男性身材高大,肌肉结实,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粗犷,长出胡须,出现遗精;女性皮肤细嫩,嗓音尖细,乳房隆起,肌肉柔韧,月经来潮。男性和女性身体的这种种生理变化的性别差异称为第二性征,决定第二性征的是男女性激素的差别) 0:4>rYBC 8、青春期的卫生: r2i]9>w 1)遗精: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精液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组成,呈乳白色。 kRb JK 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 :AqtPV'
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pOV; q3j 形成过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未受精→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坏死、脱落→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怀孕的女性月经停止。通常情况下女性45岁左右的停经。 @W
@,8e]c "-MB U )1@%!fr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0raFb,6l 1、人体需要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前三种为有机物,都能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主要的能量来源。后三类物质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Iw(
wT_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SAf)#HXa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淀粉也属于糖类,遇碘变蓝。 B^zg#x#8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dE{[^.5 人体需要量最多的是水,需要量很少的是维生素(维生素也是有机物)。 1{d;Ngx 2、人体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n<> ^cD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1tiOf~)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其中肝脏--→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 `U\l: ~]e 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有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O:T
49:R}r 3、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v''J@ F7 过程:37℃温水中10分钟→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2m>S6""A ①号试管不变蓝色的原因:唾液淀粉酶已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fz|_c*&64 ②号试管变蓝色的原因:淀粉遇碘变蓝色---淀粉特性。 C\Yf]J ③号试管变浅蓝的原因:因还有部分淀粉没有被分解,遇碘变浅蓝。 )t7MD( 4、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qbK[3.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t:P]bp^#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uW/>c$*) 5、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gp $Rf9\ f2SJ4"X opN4@a7l 三类营养开始被消化的部位分别是: =ONM#DxH 淀粉是在口腔,蛋白质是在胃,脂肪是在小肠。 +|pYu<OY 最终被消化的部位都是到小肠全部、彻底消化。 +\&6Zbn 不经消化直接被吸收的营养成分是水、无机盐、维生素。 LN<rBF[_:f 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h4hp5M 6、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中,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胰腺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流入十二指肠。 7,Z<PE 7、吃馒头越嚼越甜,是因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 ed_+bCNy 8、对淀粉起消化作用的消化液是唾液、胰液、肠液。对蛋白质起消化作用的消化液是胃液、胰液、肠液。对脂肪起消化作用的消化液是胆汁、胰液、肠液。 8Exky^OT| 9、吸收过程:各种营养由小肠吸收后进入毛细血管,由血液运往全身。 o]qwN:8^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t>*(v#WeZ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小肠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Lr6C@pI 大肠: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zzo93d 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它一般有5-6米长,它的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y x#ub-A8 /%p
~ 11、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Z0y~%[1X ①按时进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S<'_{u z ②均衡的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中从塔基到塔顶依次是谷物类、果蔬类、肉类、乳制品类、脂肪类。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应多补充膳食宝塔第三、四层的食物。 \.sC{@5K
③早、中、晚餐能量比例30%、40%、30% Xc"
%- 12、饮食卫生和安全 0CXXCa7! 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的食物(变质饭菜、毒蘑菇和发芽的马铃薯);购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保持厨房和炊具的干净。 #;@I.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B@= 1、人体的呼吸系统 > mJ`904L 呼吸系统 gYk5}E- ①呼吸道 P,WQN[(+ 组成: 鼻、咽(也属于消化器官)、喉、气管、支气管。 mSZg;7DE3* 功能: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Df *<3G ②肺:呼吸系统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 ?P>4H0@I+ 2、呼吸道有骨和软骨做支架保证气体顺畅通过。鼻腔内有鼻毛,可阻挡灰尘细菌,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分泌粘液,粘住灰尘细菌。黏膜中丰富的毛细血管,可加热凉空气,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3、气管和支气管内壁上生有纤毛,向咽喉方向摆动,把灰尘、细菌和腺细胞分泌的黏液一起送到咽部,经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 k&f/f 4、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两叶,右肺三叶。 呼吸运动 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 o~"Y_dLsW 5、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肋间肌和膈肌。 Fi;OZ>;a 肋间肌收缩,胸廓横向径增大,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二者收缩使胸腔容积扩大,两肺扩张,肺内气压变小,于是气体被吸入,完成吸气;肋间肌舒张,胸廓横向径减小,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二者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两肺回缩,肺内气体压力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完成呼气。 w{*V8S3h9 吸气和呼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TJBB/B1 6、肺内有许多肺泡,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适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氧气由肺泡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里须透过两层细胞。 VGxab;#,:3 7、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是咽。吃饭时说笑,会厌软骨来不及者遮住喉口,使食物进入气管,堵塞支气管,引发呼吸障碍。 >m<T+{` 8、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时,取样的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四角点和中心点) {+d)M 9、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O#O"]A 10、肺泡与血液通过气体扩散完成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H+L1H%9n aE3eYl9u vRf$#fBEQ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
;nG4+K 1、血液是流动的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e00}YWf% 血液 98?O[= ①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废物 s] ;P< ②血细胞 NW3qs`$-( 红细胞--运输氧. 含血红蛋白(两面凹的圆饼,数量最多,无核) l;R8"L:,p\ 白细胞--吞噬病菌(个体最大,有核;过多可能有炎症) R-OO1~W= 血小板--止血、凝血(形态不规则,个体最小,无核) y3QS!3I 1、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 $ywROa] 血红蛋白能够运输氧气,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YN<vOv 3、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如柠檬酸钠),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两层交界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很薄,呈白色。 S&]r6ss 4、血细胞中,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是红细胞(氧气搬运工);起防御和保护作用的是白细胞(人体卫士);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是血小板(堵住伤口的工程兵)。 59W~bWHCP 5、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r)QkxdU, ①血管: zOFHdd ,"g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管壁较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快。 xWK/uE (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管壁较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慢。(四肢的静脉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1n7'\esC* 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动脉与静脉的血管。管壁非常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1ZYo-a;) 血流最慢。管腔最小,只容红细胞单行通过。“薄、慢”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A8ef=ljM? 6、心脏 {^uiu^RAc ①壁:由肌肉组织组成(心室壁比心房厚,左心室比右心室厚) }m5()@Q}a ②腔: ?K2}<H- 左心房:与肺静脉相通 J65:MaS 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通 L%{YLl-zf] 左心室:与主动脉相通 K[/L!.Ag 右心室:与肺动脉相通 g"Ueo'd* 右心室:与肺动脉相通 S-~)|7d. ③瓣膜: GQd[7j[sh 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 Y}t)!}p$r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BtKor6ba 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m}oR*<. 7、血液循环: Jmg9|g!f +_bxza(ma{ Zz/p'3?# 8、血液循环中的血液变化: JhTr{8{ 体循环:(动脉血--→静脉血) N'aq4okoL 肺循环:(静脉血--→动脉血) )8 aHj4x 9、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RY;dX-#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血红蛋白与氧结合) d]^m^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血红蛋白与氧分离) =2NrmwWZs 10、血管出血的判断及初步护理: 9^?muP<A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Zby3.=.e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止血; y&O?`"Uv/M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birc&< 11、血液循环的发现者是英国医生哈维 r%ebC 12、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输血时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输同型血不会使伤者或患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造成血管堵塞)。紧急时O型血为“万能供血者”,AB型为“万能受血者”。与输全血相比,成分输血可以大大提高病人输血治疗的效果,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避免了大量的血液浪费。 .sM,U 13、成年人血量约为体重7-8%。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影响健康。18-55周岁公民应自愿献血拯救生命。 L$s ENOm 14、高血压、低血压: 正常的血压范围是收缩压在12.0-18.7kpa之间,舒张压在6.70-12.0kpa之间,高于这个范围就可能是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低于这个范围就可能是低血压。有些人低血压会出现脑和全身供血不足造成的头晕、头痛、怕冷、四肢无力等症状。低血压病人由于血管内压力过低,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由于血压下降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因此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 ~jHuJ`]DF
(#O" IO=$+c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y0&vsoT 1、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食物残渣(粪便)从体内排出的叫排遗。 [uHC
AP 2、泌尿系统组成 mEi(DW)( 肾脏:由肾单位组成。(肾是形成尿液的场所,尿的形成是不间断的) +S-60EN*A 输尿管:输送尿液 ScD
E)r 膀胱(贮存尿液) ;bg]H >$U7 尿道:排出尿液(因有膀胱贮存尿液,所以排尿是间断的) |pG0 .p4 3、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r7R.dD/. 肾单位 U/cj_}uX 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盘绕而成,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dPf7o
肾小囊: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 R4JfH 肾小管:肾小管与肾小囊腔相连通。 mv~?1aIKD 4、尿的形成: f>4|>kS ①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w{2CV\^>5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蛋白质以外,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与血浆比较,原尿的成分少了些成分。 h*!oHS~/l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tJfh=r=1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形成尿液。与原尿比较,尿液成分又少了些物质,多了些物质。 PUZcb+%]h 5、区别血液、血浆、原尿、尿液成分 Q3^h 结构 )X|)X,~+- 肾小球 2QAP$f0Ln 肾小囊 8Lx1XbwK 肾小管末端 ZnzO] 液体 5$Kj#9g-# 血液 xDH#K0-#L 原尿 o,c}L9nvt 尿液 ='4)E6ea? 成分 p[].4_B; 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水 .QZjJ9pvK 葡萄糖、无机盐、尿素、水 /
j%~#@ 无机盐、尿素、水 *l"CIG' 血浆成分: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水 4cPZGZ{U 6、排尿的意义: ePJ_O~c (1)排出废物; f8N*[by (2)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 \)o.Y
zAo@ (3)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EosLn
h0 5p:BHw;%; Mlo,F1'?>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Ah|m@} 1、眼球结构: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视网膜相当于“底片”。 kN{$-v=K 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大。 )1Y?S; 瞳孔在明亮处变小,在黑暗处变大。 p=E#!cn3 2、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3#dz6+ ①外膜 P:vp/x! 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jj`}Qe3U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H;'.!77Hx 眼球壁 G}+@C] ②中膜 ;s3\Z^h4kd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颜色,中央是瞳孔,调节瞳孔大小,通光。 t1J3'lS 睫状体:虹膜稍后部,内有平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LUZ7,!/>o 脉络膜:占中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o9`h 9i ③内膜: }
S]!W\a 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是视觉感受器 (s&]V49 ④内容物 >1Hv c7DP 房水 `sso Wn4 晶状体:双凸镜,依靠韧带与睫状体相连,能折射光线,与近视眼的形成有关 ~"J1@< 玻璃体 2\z|/
Q ⑤眼的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泪腺、泪点、鼻泪管) iDl#foXa` 3、视觉的形成: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玻璃体→视网膜(成像,是视觉感受器) o 7tUv"Rs →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4Otq3s34FT 4、眼的卫生保健:
zp}pS2DU 近视: DQP!e6Of 原因: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T`Up%5Dk 矫正:戴凹透镜。预防近视,应做到“三要”“四不要” hi/d%lNZ 远视: s2|.LmC3|B 原因: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Tq8Qdl 矫正:戴凸透镜 Z}\,rex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FJCORa@?_ 5、耳的结构和功能: A/UO cl+N ①外耳 Sa[lYMuB 耳郭 、外耳道:收集、传导声波 Q3&DA1b` ②中耳 8IxIW0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g@\SR.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6B7*|R> 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E0fMFG^P ③内耳 <Lxp t 半规管、前庭:为维持身体平衡 |?Edk7`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uIY , 6、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8 M,@Mbn 7、鼻咽部有炎症时,细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4uMMf 8、神经系统的组成: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R#$X 9、神经系统 ,Zb (1)中枢神经系统 ~]d 9 J ①脑 jN*wbqL 大脑:大脑皮层有感觉、运动、语言等神经中枢 ")vtS}Ekt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平衡。 kp<Au)u 脑干:调节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动 (hZNWQ0 ②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js Z"T (2)周围神经系统: @{_X@Wv4iV 脑神经:由脑发出,分布在头面部感觉器官。 EsX(<bx 脊神经:由脊髓发出,分布在躯干四肢皮肤肌肉。 a:UkVK]MP 神经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的某一项 5Ww,vSCV) 相应的生理活动,叫神经中枢。 D]}~` SO 10、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叫神经细胞) rXMc0SPk (1)结构 W#NZnxOX" ①细胞体 N wNxO ②突起 {6RA~ 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 S (xs;tZ 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 x7<l*WQ 轴突与髓鞘组成神经纤维(末端分支为神经末梢),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上结缔组织膜组成一条神经。 ]a&riPh" (2)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 9{j`eAUZl 1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 fjy\Q 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0|j44e} 12、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I8DK).M+ 13、反射的类型: eZ[Qhrc 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天生就有,神经中枢是脊髓或脑干,不会消退。如缩手、眨眼、排尿和膝跳、吃梅分泌唾液等。反射中枢在脊髓。 h4 9q(085V 复杂反射(条件反射):后天形成,需要强化,否则会消失。如听口令、谈梅分泌唾液、谈虎色变等(与语言有关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也是最复杂的)反射中枢在大脑。 n w`rH* 14.内分泌系统 4^:dmeMZ` 组成:内分泌腺 (分泌激素) L?j<KW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XxdD)I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HK<S|6B7V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 1hi,&h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 hHVAN3e 胰岛:位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 %$Py @g 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O#18a,o@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V?"U)Y@Y 特点: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j$pV 区别:汗腺、唾液腺、胃腺等属于外分泌腺。胰腺既属于内分泌腺,又属于外分泌腺。 z;?jKE p 15、几种激素的作用: ?6&G:Uz/ 激素名称 k\T]*A 作用 I(7iD. ^: 分泌异常的表现 +6jGU'}[ 生长激素 .JB1#&B+ 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98o:"x 侏儒症(幼年时分泌不足) -=8f*K[W 巨人症(幼年时分泌过多) u t4:LHF 甲状腺 H!X*29nX 激素 :{Z%dD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XXA'B{@Y) 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时期分泌不足) L xIKH
G 甲状腺功能亢进(成年时期分泌过多) &-Wt!X 3 呆小症(幼年时期分泌过少) biS[GyQ 胰岛素 Vq`/]& 调节糖的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Yu_
eCq5/ 糖尿病(分泌不足)低血糖(分泌过多) N}7b^0k 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fS|e{!iI" 1、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O{\<Izm`D 人类活动改善生态环境---“三北”防护林 Q$]1juqg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 森林遭到严重滥伐、沙尘暴危害严重、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XP% _|Q2X 2、环境污染: 概念:指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P, l
(4 类型: $^^M&[b- 大气污染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温室效应和臭氧破坏 DBcR1c&<H 水污染:太湖水出现水华 VWK/(>TP 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Ke
IYjE 土壤污染:白色垃圾、工业废渣 @jMo/kO/A 噪音污染:车辆、生产、建设中产生的对人体听力有影响的声音。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称为噪音。 Pp69|lxV=k 1、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wvR s5;o 2、森林遭到严重的滥伐后,会出现土地沙尘化,水土流失,物种消失(如果是当地特有,将灭绝)。 W?E,"z 6、沙尘暴的起因中与人类有关的是:人类大规模的开垦,过度的砍伐、放牧导致的土壤沙漠化,扩大了沙尘暴的沙源。 SIR2 Kc0 7、酸雨 qk3~]</ 概念:简单地说,酸雨就是酸性的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值小于5.6。 BCz4
s{F 成因: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 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含量氮的氧化物)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0]'
2i 危害: M.MQ?`_"b ①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ps,Kj3^T< ②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严重时造成死亡。 L[*cbjt[ ③酸化的水源威胁人类的健康,影响饮用; SC2LY ④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o~9*J)X5i 控制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 f-[.^/ 8、酸雨——空中死神 nFG X2|d 废电池——汞或镉造成的水俣病和痛痛病,危害人类健康 $E^sA|KcT 含氟制冷剂——臭氧层破坏 Nv;'Ys P 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xat`d3,3 温室效应危害: *dBmb ①使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 Lk#)VGk: ②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灭绝。 c?c\6*O 9、为环境保护做十件事: C Q iHk ①使用布袋 iWr
#H ②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PX&}g-M9 ③不乱扔垃圾 u^E0u^ ④不随地吐痰 r1RM7y ⑤不随意打鸟 \eQPvkx2
⑥不攀折花木 #`%S[)RT ⑦随手关闭水龙头 Bd=K40Z: ⑧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4h--x~ @ ⑨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 %'e$N9zd ⑩双面使用纸张 h@ ZC{B +N+117m tS3&&t wG)[Ik6: 5MCgmF*Y2 ^z,B}Nz 3PR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