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器物分别请多位专家鉴定,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提出异议时,专家还会自我解脱:“观点不同,学术之争。”要求说出鉴定理由时,有的专家会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来搪塞。问题的关键还是查看鉴定点的方法和方式出了问题,他们根本不懂陶瓷工艺学、陶瓷工艺史,最多也只是纸上谈兵,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 V:l; 2rW
]aaHb
"h)+fAT|,
见过实物的专家及其意见: 9]kWM]B)o
邓丁三、白明、李飞,2014年11月7日下午,杭州吴山古玩艺术节讨论会上--假,注浆胎 >Axe7<l
边正明、丘小君,2014年11月15日下午,杭州电信大厦鉴定会上--真,老的、到代、真品 [%bshaY:
王 志 平,2014年11月下旬,远大博纳拍卖--真,到代、真品 /j.V0%
严春阳,2014年12月上旬,杭州九点艺术--真,严讲:此类娇黄釉,在苏富比任职13年间,见过2次,都是碗,都是残器,一个卖了400多万,一个卖了600多万,这是第3次看到,东西对的 Cu9,oU+N
一位40来岁女鉴定师,2014年12月中旬,香港泰珑拍卖--真,需做进一步物理鉴定 vO"AJ`_
一位60来岁张姓男鉴定师,2014年12月中旬,觅水拍卖--真,底足细密汽泡特征符合、开片内有土沁、结晶 ."=Bx2
胡智勇,2014年1月中旬,华豫之门--假,粉质感、拉长的凤身、都是素的 Y.&z $+
宋业伟,2014年1月下旬,上海市文联艺术品鉴定中心--100%老的,没有新仿作旧痕迹 O-: ~6A
徐杰,2014年1月下旬,腾隆拍卖--真,老化痕迹明显 Ak4iG2
朱铁权——2014年1月28日,上海藏玺--真,清早期 uRUysLIw
f5`exfdHE
1_<'S34
为什么同一器物,会有如此多的不同结论呢?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 zJ@f {RWZa
1、弘治朝几度停烧,早中晚期的黄釉是不一样的,以博物馆的早期东西为标准的话,真正的娇黄釉,部分专家就不认识了 EI/_=.d
2、真正的娇黄釉瓷器,存世量极少极少,部分专家根本没见过娇黄釉真品 hS<x+|'l
3、边正明为什么认定是真,主要根据碗底青花特征来断定 B%r)~?6DM
4、丘小君为什么认定是真,主要是其高徒边正明认定是真
beO*|
5、王 志 平为什么认定是真,因为他是真正的古瓷高手,我拿过去14样,他全部看得懂,说的对 NEK;'"~
6、严春阳为什么认定是真,他在苏富比工作中,见到过其他二件实物,还有:娇黄釉与普通黄釉明显不一样 2"%d!"
7、香港泰珑女鉴定师为什么认定是真,她的确是拿放大镜、电筒,认真看过的 VpJ2Qpd=
8、觅水拍卖张姓男鉴定师,为什么认定是真,因为他是专门给人掌眼的,底足及汽泡符合特征,开片内有土沁、结晶,他抓住了鉴定点 OZ7MpQ
9、宋业伟为什么认定100%老的,因为此碗无任何新仿做旧痕迹 \7Zk[)!FL
10、徐杰为什么认定是真,此碗老化痕迹明显,是开门的老东西 II[qWs>RG[
11、朱铁权为什么认定是真,清早期,因为他用EDX8000L X荧光检测仪看过,无近现代元素 ^yBx.GrQc
;1F3.ibE
为什么有些专家认定是新仿呢? ,9q5jOnk
y+X%qTB
主要是:水平有限、没见过娇黄釉真品、看物件的专业器材没用上、主观意识上认为皇器都是传承有序,千万级的东西,你是不可能有的、缺乏实战经验 PRf2@0ZV
b}k`'++2,
!5p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