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9279阅读
  • 0回复

轻微剧透!2017年华语电影的一匹大黑马——《一念无明》盛名之下其实如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65
金钱
128
威望
66
注册时间
2016-02-26
最后登录
2018-09-0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7-04-10 10:56:01 , 来自:上海市
 
  今天有一部国产片上映,Sir对它的期待,说实话比前面几部《嫌疑人X的献身》《非凡任务》《绑架者》都高。
  因为它是2017年华语电影的一匹大黑马——
  去年11月的台湾电影金马奖,一举拿下最佳新导演、最佳女配两项大奖。
  而在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4月9日),又横扫八项提名(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两位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音乐、新晋导演)成为夺奖大热。
  猜到了吧:
  《一念无明》
  

  那么问题来了——
  这部安安静静的小港片,会不会重蹈台湾本土电影《一路顺风》在金马奖上的覆辙,落个雷声大雨点小的下场?
  盛名之下,究竟有几分成色?
  
  好基友@钱德勒一睹为快之后,冲Sir说了句:
  我打7分,美则美矣,多用了点力。
  

  P.S. 本文可能有部分剧透!
 
  隔段时间,香港就会出一些口碑不错、关注边缘人的电影。
  这些作品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展现这个群体生存状态,同时也提供了了解、进入香港社会的入口。
  如1992年张之亮的《笼民》、许鞍华的“天水围”系列(2008年《天水围的日与夜》、2009年《天水围的夜与雾》)、1992年邱礼涛的《等待董建华发落》、《性工作十日谈》系列(2007年、2008年)等,赤贫无房者、悲情社区港民、新移民、“北姑”群体逐一进入影像。
  

  《笼民》《天水围的日与夜》《性工作十日谈》
  这一次,新人导演黄进,锁定了躁郁症患者(精神病,就是广东话里的癫佬),可以说遥遥呼应了尔冬升在1986年的作品《癫佬正传》。
  

  冯淬帆饰演救助精神病患者的社工
  如果说后者还以喜剧的包装去平衡观感刺激,那么这次的《一念无明》就如同片名一样——
  是佛语里的无名之火,烧了红莲寺。
  故事很简单,阿东(余文乐 饰)患躁郁症,生活偏偏还惨兮兮。
  作为家中长子,他辛苦养家、供养病母(金燕玲 饰),终日焦灼,却一直不得宠。最终在重压之下爆发,害得浴室里母亲摔倒猝死。
  虽洗脱“弑母”的罪名,但“癫佬”的标签却要伴他一生。
  

  从精神病院出来,阿东与抛弃家庭多年的父亲(曾志伟 饰)共处廉租屋,在两人步伐迥异的空间里,父子相互猜忌、排斥、怨念……到最后,决心相伴。
  

  可以说,故事很丧。
  就像把你丢进一个充满煤气味的逼仄厨房,随时可能引爆。
  譬如,你不知道阿东什么时候会发癫,而这样具有章节性的“痴线,差一点”(差点就发疯)有三次——
  第一次,当众发飙。
  阿东参加老友婚礼,不满宾客漠视台上新人发言,只顾自己八卦,愤然上台痛斥全场。
  
  第二次,被女友批斗,暴走。
  阿东被前女友带到基督教友活动上,却被前女友当众痛斥——当年因为帮他还债,数年生活难捱,要不是上帝她早就绝望。
  请注意,这一次慷慨发言的是一个主流社会认可的正常女人(时不时口念阿门,感念天父)。而她的“翻旧账”,表面上是带阿东接受天父,实则更像一次蓄谋已久的“惩罚”,是一个正常人对病人的残酷鞭笞。
  我真的很恨你
  

  结果阿东暴走,到超市大口吞吃朱古力——护工交代,多吃朱古力,可以帮助提高血清素,让人感觉开心一些。
  
  此时,陌生路人纷纷拿出手机拍摄,邻居也看到了。
  最后一次,被邻居集体驱逐。
  底层的邻居们(更像是隔壁床铺的难友)举手表决,要包租婆赶走阿东父子。阿东在天台与唯一对他无芥蒂的小男孩谈心,倾诉不被接受的苦闷,结果被男孩母亲和邻居误会,以为他要把男孩推下天台。
  不难看出,外在压迫层层升级,瓦斯指数数次飙升。
  三次“险情”的视角也很有意思,分别是——
  你看不惯主流社会,主流社会审判你,最后,主流社会害怕你。
  而最恐怖的是第三种,主流社会害怕你。
  这才是真正的、毫无转圜的排斥,也是阿东命运的必然方向。
  如果父亲曾志伟决心在晚年偿还一点父爱,那么父子俩就将自组桃花源,而我们知道——这种桃花源其实是很无奈的,融入主流社会的可能性极低。
  为什么?
  他们“被害怕”了,他们本身已被视为一种病。
  换句话说,社会对于精神病的了解和恐慌,在阿东父子身上具象化了。
  
  说到这里,似乎应该去讲抑郁症的话题。但专业问题还是交给专业人士,电影显然不可能提供有关抑郁症的医学理论。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认为电影仅仅在讲这个群体,其实里面,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
  城市迁徙,带来的群体伤痕记忆。
  导演玩了一个“把戏”,想窥见其中的玄机,钥匙其实在金燕玲扮演的母亲身上,而阿东父子只是障眼法。
  

  不得不说的是,金燕玲把角色完成得相当出色,难怪能拿下金马最佳女配。
  那么从哪里看出这个秘密呢?
  如果看过电影,你会发现——
  前三分之二戏份,导演一直用闪回方式,来解答阿东到底有没有弑母。
  虽然已经预先告诉你答案是“没有”,但导演还是不厌其烦去铺垫那一天那一刻发生了什么。
  但,吊诡的是,整件事最关键的场景,即母亲的死因并没有用影像展现,而是被讲述出来的。
  

  一方面这种回避可以避免血腥,照顾观众人伦上的情感底线。
  但另一方面,“弑母”的疑问恰恰将母亲这个角色推向更大的功能性——
  她,将不再是生理意义上的母亲,而是文化意义上的母亲。
  是一个被讲述的传说。
  
  这个传说的核心,是文化的强烈割裂。
  还记得希区柯克最伟大的电影之一《惊魂记》吗——
  片中一直都有一个“不存在的老妇人”强势存在,事实上她是被塑造、被假借的符号,是凶手的另一个自我,是具有强烈控制欲的保护。
  而与《惊魂记》神似,阿东的母亲在浴室其实是消失了,这是很愕然的。
  
  导演故意抹去了关键细节,我们只能听到争执声,却什么都看不到。
  除此,是一些零散画面的闪回——
  阿东决心走进浴室帮粘上屎尿的母亲洗澡,他穿着衬衫西裤,看起来很愤怒,杀气腾腾;
  母亲的声音消失,阿东穿着衬衫西裤,站在浴室前,呆滞,然后又折返进去;
  阿东衣服脱光了,穿着内裤晕倒在浴室,水龙头的水肆意洒在身上。
  就像《惊魂记》里可怜的女客人在浴室经历的一切,我们看不到凶手,只看到她惊恐表情的蒙太奇剪辑。
  

  这三个镜头是可以被拼贴的,每一次拼贴,都可能产生一些新的解读。
  为什么弑母是文化意义上的?
  电影的其他部分其实有交代——
  金燕玲爱哼唱上海滩的小曲,说自己曾是千金小姐,某天一无所有地来到香港,嫁给一个开长途汽车的底层男人,悔意绵绵。
  金燕玲的台词强调了,突然、一无所有这两个关键词。
  若干年后,阿东父亲也抱怨自己以前开长途汽车北上多风光,结果现在被内地同行瞧不起,居然被他们撞了,差点没命。
  无论是金燕玲还是阿东父亲都在讲一件事: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还有,阿东父亲讲邻居小男孩的身世,说他母亲也是新移民,这个师奶会用一根针扎在孩子头顶头发深处,念叨要好好读书才能往上走。
  阿东的弟弟,不管父母死活,身在美国,以另一种形式提示,有人逃出去了。
  所以,阿东全家,加上身边的港人,都面临着一种可能比精神病更无力的局面:
  消失。
  到底是什么在消失?
  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再到深圳,从香港到美国。
  人群在城市间迁徙,生活境况上上下下,人们在社会经济势力的流通中被异化、被折损,承受着各自的命运。
  
  阿东的老友因为金融危机突然跳楼,不是闲笔;阿东的前女友突然信教了,不是闲笔。
  我觉得《一念无明》的主题在这里——
  每一次看似突然的个人选择,就像发癫这件事一样,背后都是人们在命运面前的应激反应。
  从演技看,余文乐让人眼前一亮,控制住了自己的颜值,与张志明贱兮兮的状态截然不同,忍得住,能沉入角色。
  老戏骨金燕玲、曾志伟当然也好,演这种阅历丰富的角色,老辣、四两拨千斤,看他们表演是一种享受。
  
  但我不太满意的是,那种超负荷的感觉——
  导演要表达的信息太多,有很多话本想藏着,却又忍不住说。加之躁郁症的题材,又层层加码去刺激阿东的角色,种种设计刻意、不厚道,在人情上丢了分。
  结尾给人的满足感很不够,好苦,好难受。而这种感觉是通过戏剧化强加的,跟许鞍华拍《天水围》的流畅自然比,差一些。
  譬如最后,导演还要来一点有意味的“闲笔”,天空中飞过一只禽鸟(类似鹰隼),象征意味很明显,自由、力量甚至是一种残酷性的解脱,这一细节恰好接着阿东被误会要推小男孩跳楼的剧情。
  

  插一句:有没有专业毒饭能告诉我,香港的地貌环境会出现鹰隼这样的飞禽吗?
  新人导演,拍文艺题材,希望多做一些,可以理解。但效果往往是,过犹不及。
  我是Sir再啰嗦两句的分割线
  你要问Sir这张票钱会不会掏?Sir的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一念无明》貌似有点沉重,而且坦率地说,弱势群体的题材,也并不大众。
  但,Sir还是推荐你看。
  即便是普通人,从小到大因为学习工作,我们也总是被迫离开成长的地方。
  一个人的搬迁是搬,1000万人的搬迁,也是搬。
  这样的变迁,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太有关。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