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14905阅读
  • 1回复

平湖报 ‖ 东湖·故事:生命摆渡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7894
金钱
57804
威望
5031
注册时间
2006-09-28
最后登录
2023-12-0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0-06-19 00:29:15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平湖报 ‖ 东湖·故事:生命摆渡人

嘉兴日报·平湖版记者  丁阮育  钱澄蓉  通讯员  冯  耀  摄影  钱

2020-06-18 08:50:05

鲜红的血液承载着鲜活的生命,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伸出手臂,毅然捐献,挽救着不可重来的生命,身体力行地托起一方生命的绿洲。通过一次次捐献,有人收获了亲情、有人感受着力量……据统计,2019年全年我市共有志愿者5051人次参加了无偿献血,总献血量超过165万ml,全年完成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招募91人,完成初筛27人,再动员确认6人,高分辨检测5人,体检3人,其中新仓镇的顾浚卿和新埭镇的吴丽霞成功完成捐献,成为我市登记在册的第6、第7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今年,新居民张传科成为我市第8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2020年的6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我们走近了我市2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聆听他们的故事。

初心

1974年出生的张耀20多岁时正在杭州打拼。那是个大都市,在张耀看来,城市的进步也包含着市民素质的提升。彼时,每每有休假,张耀总会和朋友漫步于杭州的大街小巷,而武林门一带的献血车是他常常一眼就能望见的。“车前,来往的人络绎不绝,我很好奇,也有上去奉献一份爱心的意愿。”张耀回忆,大概在第三次见到这辆献血车时,他登了上去。

“车上很肃静,一坐下,就会让人有种对生命的敬畏感,撸起袖子时,我完全没想到会因此改变我甚至别人的一生。”那时的张耀想法特别简单,无非就是献点爱心,倘若有人刚好需要这些血,那便再好不过。这样的捐献,他保持了很多年,一年一次,从杭州到平湖,从未间断。

2008年5月8日的红十字日,成了张耀口中“改变他甚至别人一生”的日子。那时的他献血即将结束,负责抽血的护士问了句:“我们现在平湖也能入中华骨髓库了,你有意愿多抽5毫升的血到骨髓库吗?如果将来有机会配型成功,也是很好的一件事。”那时的张耀从媒体上多多少少了解了些中华骨髓库的事,大抵知道这是个能为血液病患者带去希望的机会,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随即微笑着点头:“没问题的,你多抽点吧,没事儿……”那天,这多抽的5毫升血让他成了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和张耀不同的是,曹桥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刘慧就让人意外多了。如今已经是平湖市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团队队长的她,每次去宣讲或者参与活动时,都会让很多人感慨一番:“这个小姑娘这么瘦小都能捐骨髓呀,真是了不起!”而她则会微笑着答道:“是呀是呀,我现在很健康呢,一点也没问题……”

瘦小是真的瘦小。1987年出生的刘慧,在高中时就萌生了要无偿献血的念头。可让她尴尬的是,一登上献血车旁的体重秤,一旁的医护人员总会朝她摇摇手:“小姑娘,不行不行,你看你这么瘦,不能献的,你的爱心我们感受到了,真的感谢……”每到了这时,她都开始懊悔:“啊呀,早知道前几天再多吃点了。”甚至在她18岁生日那天,她又一次跑到献血车旁,想用一次成功的无偿献血来作为自己18岁的成人礼,没料想那一次还是因为体重的原因,只能作罢,成了她心中不小的遗憾。直到2013年,她生完孩子后,进行无偿献血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2015年的3月,和前几次献血不同的是,这一次也有车上的医护人员问起刘慧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入库,就能救人。这是我当时能想到最直接的理由,哪怕希望渺茫,但是如果加入的人越多,那么配型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有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参加呢?”刘慧当天就填了入库的志愿书……

配型

张耀配型成功的消息是在血样入库3年后的那个春节接到的,这样的时间,算是挺快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接不到配型成功的消息,这么想来我也算是幸运的,有这个帮助别人的机会。”张耀坦言。所以,当接到市卫生局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问他愿不愿意进行进一步的配型时,他即刻就答道:“愿意,肯定愿意的。”后来,张耀得知,那次,中华骨髓库有12个人初配成功,要进行高配则要到嘉兴市第二医院。那一次,张耀的血液情况并不是特别好:血小板低、白细胞低。“那时候,我家儿子出生不久,还没满周岁,我正在家中带孩子,也许是缺少锻炼,身体素质有些差了。”可一想到还有一个人正在焦急地等待着配型,张耀心里就难受得说不出话来。“心里会有这样的感慨,原本你或许是有帮助别人的可能的,但是因为你的一点点问题,让别人失去被救治的机会,那得有多遗憾啊。”于是,他开始抓紧锻炼,饮食上也格外注意起来,什么有营养就补充什么,几天就去医院做一次血常规化验,直到各项指标都合格了,他重新又打了卫生局工作人员的电话:“我再去做一次配型吧,希望有机会帮助那个人。”那一次,指标完全合格,不久后,省血液中心传来好消息:12人中,只有张耀高配成功。

那年4月22日是张耀儿子周岁生日,造血干细胞捐献被安排在4月25日,需要提前一周去省中医院打动员剂,为捐献做准备。于是,他和妻子将儿子的周岁酒提前了几天摆好了。

相比较张耀,刘慧的配型成功消息来得更快。“不到一年就收到消息了,那时候刚过完年,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还不敢相信。”那时的刘慧92斤,捐献造血干细胞显得十分牵强。而她还面临家人可能不理解的问题,她在心中措辞了好几天,才在一天晚饭后在餐桌上对家人说起了这次配型的事。“当时还在配型中,说实话,我心里也不知道有几成的概率,但总觉得能帮到别人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也是这么跟我父母说的,最怕的就是我母亲不答应。”出乎刘慧的意料,想象之中母亲大力反对的情景并没有出现。沉默了许久,母亲叹了口气跟她说:“反正从小到大你都有自己的主意,既然决定了,就做好吧,你的脾气我还真是拗不过你……”听罢,刘慧几近落泪。

等待的时间似乎有点长,配型是否成功的消息迟迟没有到来,但刘慧还是做了“即将捐献”的准备,每天晚饭过后去骑行一段路,经常性地跑步和快走。而刘慧的母亲则开始给她有意识地准备各种极有营养的汤汤水水。“让我时常有种在坐月子的感觉。”刘慧笑言。

就在刘慧以为自己被pass的时候,省血液中心传来消息:配型成功了!那天,刘慧上秤:98斤!

经历

2011年4月20日,张耀家中一片喜气洋洋,当天是他家小儿子小俊的周岁宴,亲朋好友络绎不绝,而对于张耀来说这一天更为特殊,因为当天还是他前往杭州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日子。当晚,送走所有的客人,亲吻睡梦中的儿子和妻子后,他坐上了早就等待在家门口的车。

张耀当夜就住进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的特设病房,第二天那里的医生开始对他进行动员剂注射。虽然医生已经提前告知,动员剂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但谁也没想到,动员剂在他身上的反应会如此之大:高烧、流涕、头疼……一系列类似重感冒的症状相继发生。“你告诉我,你在哪儿,是不是跑去捐骨髓了……”就在此时,张耀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原来通过媒体报道,老太太得知了张耀要捐献的事。“妈,我没事,我要救的人已经进了无菌室,等着我的血去救命呢,我放弃了,对方就彻底没救了……”张耀用了最通俗的话告诉母亲,他已经与另一个生命紧紧连在了一起,他不能退缩。

注射动员剂的4天,省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以及血液科病人们的家属十分细致地照顾张耀。张耀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位50多岁的阿姨经常来看他,鼓励他多吃多休息:“你要坚持到捐献啊,我们都希望能遇上你这样的好心人。”阿姨抹着泪说出的这句话,重重地打在他心头。后来张耀才知道,这个病区所住的都是血液重症患者,很多人都在等待配型,而每一位捐赠者都是一位病患生的希望。

相比张耀,2016年捐献的刘慧则幸运很多,得到了更多“前辈”的经验,刘慧在注射动员剂之前,就有志愿者告知她可以通过“多喝水”来减少副作用。于是,在宾馆等待捐献的4天里,刘慧每天都抱着大号款的矿泉水瓶,一瓶又一瓶地灌。“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水饱的感觉,虽然没有明显反应,但每天肚子都被水撑得圆鼓鼓的。”刘慧回忆说,空闲的时间,她给受捐者写了一封信鼓励对方积极接受治疗、坚强地活下去。“人生总有太多意外,但也总有惊喜。我俩的血液配对成功,并且我通过了一系列的检查,走到了捐献这一步,一定是上天给你的运气,你要努力地扛过去……”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刘慧湿了眼眶,因为她捐献完成以后,就是对对方事关生命的“大考”,她希望这是对方新生活的开始。

“捐献的时候,我们要一动不动地躺着,血液从一条手臂流出,通过机器,再从另一条手臂流入体内。”刘慧说,而这台机器一刻不停地转动着,从血液中分离出造血干细胞,然后一滴一滴地将这些“生命的种子”送入袋中。刘慧曾向帮助她护送造血干细胞悬浊液的志愿者了解过,由于体重较轻,抽取时间比预计的更长,护送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张剑抵达对方医院比预计的时间迟了不少,而当电梯门打开,对方家属纷纷迎上来,眼中流露出无限的希望,让张剑久久难忘。当造血干细胞悬浊液慢慢输入对方的体内,对方的老父亲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大家能从他的眼中看到他对未来的憧憬和满满的幸福。后来听说到这一幕,刘慧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收获

造血干细胞捐献采取的是“双盲”政策,也就是说,捐献者与受捐者之间是互不相识、互不联系,一年“双盲期”过后,如果双方都有意愿可以自行建立联系。刘慧在捐献一年后,通过张剑了解到了更多受助者的情况:女孩,17岁,手术移植成功。女孩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山区农民,为了挽留独生女的生命,卖掉了家里的耕牛、借遍了家里所有的亲戚,好在配型成功,如今这一家人生活安好。由于不知对方的意愿,刘慧压抑着心中激动,没有上门看望,但张剑只言片语间传递出的消息就已让她欣喜不已。

“这件事有意义,一点付出就可以挽回一条生命,留住一家人的幸福,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刘慧说,近几年她一直在做的就是现身说法,鼓励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她也成为了平湖市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团队的队长。在村社区、在企事业单位,刘慧俨然掀起了一股“大爱之风”,身边无偿献血、加入中华骨髓库的人越来越多。

通过一次捐献,如果说刘慧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那么张耀收获的则是不一般的亲情。“我在生命线上垂死挣扎的时候,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如今我身体里流着你的O型血,我们就是亲兄弟!”在张耀捐献过后一年,收到了对方辗转寄来的信,信里语言真挚,最后还留了电话。犹豫了两三天后,张耀还是让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过去,而他最想了解的是对方身体状况如何,可谁知这位北方大汉王宾(化名),却一定要与张耀通话,并且在电话里就认了亲。从此,张耀在远方多了一个大哥,两家时常电话联系,王宾时常给张耀家的一双儿女寄书和玩具,张耀也时常关心王宾出国留学的女儿,两家感情逐渐深厚起来。

2013年,张耀的父亲过世,得知消息的王宾立马定了来平湖的高铁票。那一天,正值冬至,天早早就黑了,可张家开席得特别晚,就在亲戚们窃窃私语“张家儿子还在等谁”的时候,王宾夫妇风尘仆仆地赶到张耀家大门口。两兄弟第一次见面,紧紧抱在了一起,这时大家才知道,那个人就是张耀当年救回来的人。

当晚,王宾夫妇在张耀父亲的遗像前郑重磕头,也向张耀的母亲行了大礼,认二老为父母亲。从此,“血缘相配”的两人成为两个家庭情谊的纽带。2015年,张耀也带着母亲去拜访了王宾的父母,与王宾一样,张耀也称呼对方的双亲为“父母亲”。得知当年张耀顶着巨大的不适,坚持捐献的事情,王宾的母亲更是心疼这个“小儿子”,惹得王宾总是戏称:“母亲总是疼幺儿多一些。”而张耀也感叹:谁也没想到,偶然一次献血,一个捐献的决定,让他收获了一个哥哥、一份亲情。

其实不仅是张耀和刘慧,多年以来,我市的8位造血干细胞捐赠者都用自己的大爱救助远在他乡为病魔所困的人,还有许许多多无偿献血者,用他们的热血挽救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挽起袖子的那一刻,他们不曾多想,也许他们永远也不会与受助者相见,虽然捐献的血有限,但爱无限。正是这些身体力行者点亮了一束束生命之光,摆渡了一个又一个濒临绝望的生命。(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4条评分金钱+12威望+12
在外地平湖人 威望 +11 - 2020-06-19
在外地平湖人 金钱 +11 - 2020-06-19
dyf7758258 威望 +1 优秀文章,支持!神马都是浮云 2020-06-19
dyf7758258 金钱 +1 优秀文章,支持!神马都是浮云 2020-06-19

发帖
54
金钱
-52
威望
-2
注册时间
2019-10-25
最后登录
2023-06-03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0-06-19 09:51:56 , 来自:中国
 
太长了,我还是坚持看完,感动!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