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35670阅读
  • 0回复

农家酱缸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2281
金钱
112426
威望
5967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4-04-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1-10-05 22:12:12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大暑过后立秋之前,火辣辣的太阳照得田头的泥巴都发焦了,走在平湖乡下,每家每户的场角上都摆放着一只酱缸,缸里盛着的是农家新鲜做出来的蚕豆酱,这个季节正是晒酱的最佳时节,每一只酱缸都享受着一年中最热烈的阳光,让蚕豆酱从淡黄色晒到深黄色一直到深褐色,颜色越深酱香越浓。不过这样的情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基本消失了。


[attachment=1295410][attachment=1295411][attachment=1295412]


小时候,每年都看到家里做酱的全过程。6月上旬,早稻插秧结束,田头的蚕豆也都收上来了,趁着农闲,家里开始忙着做蚕豆酱了。把蚕豆放在水里浸泡至豆子发胖,剥去外壳,豆瓣倒入土灶的大锅上烧酥。老屋的前头屋里摆开一只直径约2米左右的大蚕匾,将烧酥的豆瓣倒入其中,掺入一定比例的面粉,豆瓣与面粉充分揉和直到和成松软的豆粉坨,把豆粉做成扁圆形的豆饼,直径约15公分,厚度约3公分,中间用手指挖一个一元硬币大小的孔。这个扁圆形的豆饼我们叫它黄籽粑粑。做好的粑粑放在预先洗干净的竹筛里(平湖乡下叫蚕达),竹筛底上铺上当年收上来的麦柴杆,麦柴必须去掉外壳且在太阳下晒干燥。做好的黄籽粑粑一个个平躺在竹筛里,放在室内慢慢凉干,几天后粑粑上冒出白白的绒毛,开始是一点点,大概半个月至二十天,远远看去整个竹筛里已经布满了浓密的白毛。原本松软的粑粑经过二十来天的凉干水份已全部蒸发,用手指按一下硬梆梆的。
挑一个大晴天,把凉干的黄籽粑粑拿到河埠头用板刷刷去白毛,用草绳一个个串起来放在屋檐下任凭太阳晒。一直晒到粑粑呈黄色,闻一闻有一股蚕豆特有的香味。


接下来的步骤叫“下酱”,烧上一锅水放入一定比例的盐,然后把盐水倒入一只晒酱专用的缸里,把黄籽粑粑放入盐水里浸润。这只缸就是乡下家家户户都有的酱缸,酱缸上口的直径约在80公分左右,缸壁高度约30公分,上宽下窄所以又叫摊撇缸,也可以用其它的菜缸代替。“下酱”的关键是要掌握放盐的比例,盐放太多做出来的酱就咸反之则淡。为了让做的酱咸淡适中,乡下人在老祖宗一代代的传承下发明了用鸡蛋测咸度的办法。在刚刚“下酱”的缸里放一个鸡蛋,鸡蛋浮出盐水直径在一个铜钱大小咸度刚好适中。掌握好了咸度,接下来就让浸在盐水里的黄籽粑粑在太阳底下暴晒,白天晒,晚上用竹匾盖住酱缸防止虫子跌入,如遇白天突然下雷阵雨,盖酱缸的任务就交给暑假里的孩子了。一直晒到粑粑和盐水都呈酱红色,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
经过长时间的日晒和浸润原本硬梆梆的黄籽粑粑已完全软化,接下来就要把粑粑捞上来,放到竹筛里用手把黄籽粑粑揉搓成细腻的蚕豆酱。揉搓的时候还要不停的把原来酱缸里的盐水泼在竹筛里让揉碎的粑粑充分的过滤。竹筛摆放在酱缸上面,缸里是刚揉出的淡黄色的蚕豆酱。整个做酱的过程至此已基本完成。缸里的蚕豆酱在太阳下继续晒,过滤出的酱渣也不能倒掉放在陶瓷的钵头里是腌制酱菜的最佳原料。盛下的酱红色盐水一瓶瓶灌起来就是最原汁原味的鲜酱油了。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蚕豆酱由稀变稠酱香浓郁,这时就可以装入陶瓷的甏里了,甏口上面盖上一张芋头叶子或罩一只碗,放在屋檐下太阳晒得到的地方存放起来。
一甏蚕豆酱以前是农家炒菜的主要调料,酱炖茭白、酱炖毛豆,炒羊眼豆、烧芋头,在我的记忆中家里烧的菜大部分都要放点酱。没菜的时候直接捞一勺酱放点葱或切点姜丝倒点菜油在蒸架上蒸一下当菜就饭吃。如果条件允许买点鲜猪肉来一个酱炖肉,碰上生菜队里杀老牛,浓油赤酱的酱汁牛肉一定让你鲜得眉毛都掉下来。
时间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但几十年前农家的那一缸酱香却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