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23492阅读
  • 2回复

【平湖·故事】多看总是好的——金平湖之来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2254
金钱
112390
威望
5984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4-04-1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1-12-06 21:21:16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民国十七年(1928)四月,平湖人谢璧城(笔名阿乌)在当时的城隍弄里办了个报社,出了份小报,取名《金平湖》。为什么取这个名呢?因为当时“金平湖”这个名头就是非常响亮的,不过,要是问他知不知道这三个字的含义,其实他也不太清楚,于是,他的老朋友给他普及了一下金平湖的来历。
关于金平湖的来历中,最广为人知确也是最不靠谱的其实就是那个康熙皇帝的“美哉,金平湖”了。
那前人是怎么解释金平湖来历的呢?来看看阿乌的这篇文章:
本刊命名金平湖的意思,早在出版的这一天,向阅者报告过的,昨天偶然碰着老友陈君,对我说,君办《金平湖》,亦知“金平湖”三字之来历乎?余曰未知,请道其详。陈君曰:嘉、道以前,我邑固无金平湖之徽号,自彭植之宰我邑,始有此美谧焉。彭植之者,云南某邑人,邑处边埵,非常贫瘠,后彭以翰林分发浙江,得署平湖县,会当收漕之际,彭固寒士也,见状狂呼曰,“一县而有如许金钱可收入耶!可谓金平湖矣!”所谓金平湖之来历者,即此也。陈君熟于掌故,其语想不诬也。
不过阿乌的文章中提到的彭植之应该是光绪年间的平湖县令彭润章,字泽之,并不是云南人,是贵州人。泽之和植之之误应该是平湖土话差不多,所以听岔了,云南和贵州么,大家习惯了云贵一起吧。这些文中的差错姑且不论,关于金平湖的来历还是可以参考下的——毕竟,多看看各种说法总是好的。

2条评分威望+2
zgzj_ph 威望 +1 - 2021-12-10
钓笨鱼 威望 +1 - 2021-12-08

发帖
126
金钱
67
威望
80
注册时间
2017-04-28
最后登录
2022-03-16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1-12-10 10:27:40 , 来自:浙江省
 
一句话 金平湖这么税高 当官贪污的钱多

以下文章是证据

“金平湖”作为平湖市的美称,在长三角乃至海内外,正越来越广泛地获得认同。但对这个美称的来历,长期流传多种说法,尚无定论。本文以史料为依据,对“金平湖”的来历及其内涵的演变作一探讨。  一.对流行诸说的质疑。

1989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县卷》,收录了关于“金平湖”由来的几种说法。其一是:康熙宠臣高士奇在平湖去世后,康熙派钦差来平赐恩。钦差回京复旨时,描述了平湖的美景。康熙闻之,慨然赞曰“美哉!金平湖。”我认为,此说不可当真。因为在封建社会,如果此事为真,对于平湖而言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地方志书必然要记载下来。查乾隆十年编的《平湖县志》,竟无记载,所以此事不可能是真的。此外,1928年平湖有《金平湖》报创刊,并在报上讨论过“金平湖”的来历,也列了多种说法,但其中没有康熙赞美说。由此可见,这不过是当代人创作的一个故事而已。

其二:光绪三年(1877),有位出身贵州黄平的彭润章调任平湖知县。一次开征漕粮,平湖农民交来的粮食之多,使他这位来自贫瘠地区的知县十分意外,惊叹:可谓金平湖矣!从此“金平湖”的美称就传下来了。我认为,此说也不可信。理由很简单,因为“金平湖”的称呼,早在光绪三年之前就已在民间流行。这一点,在下文中将有史料作证明。

其三:太平天国时,平湖未遭大的战祸,后又无大的天灾人祸,民间逐渐富庶起来,遂有“金平湖”的称号。我认为,首先这个说法是含糊不清的。它没有说清“金平湖”的具体来历,只是说了它产生的背景。其次,说太平天国时平湖未遭受大的战祸,是违背事实的。《平湖县志》记载:“咸丰十年(1860)起,清军镇压太平军,县境罹三年兵燹,人烟稀少,据光绪《平湖县志》载,战后清查,人口约耗十分之八。”

其四:平湖春花作物中油菜面积很大,花盛期间,登高望去,一片金黄,故有“金平湖”之称。我认为,此说比较朴素、自然,但真实性也值得怀疑。据《嘉兴市志》记载,清末时油菜已在嘉兴农村大量种植,春花作物一般是“油菜七成,小麦三成。”所以虽然平湖油菜面积最大,但相邻县也不少。油菜花盛开时,嘉兴各县几乎处处可见一片金黄,所以人们不会因此惊叹平湖为“金平湖”的。

二、史料中的“金平湖”来历

数年前,市委办曾要史志办提供“金平湖”来历的资料。我与同事们一筹莫展,最后只好将上文中的几种说法凑成一篇文字,聊以交差,实属无奈。当时大家就明白,那些说法都是没有史料依据的善意编造或主观臆断;但在我们接触到的所有平湖地方文献中,确实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可靠史料,所以只好以“传说”来应付。我曾就此问题向嘉善、海盐的同行们请教,但也无所得。作为一名地方史志工作者,竟不知本市美名的由来,我深以为憾。此后,我就较为关注此事,近来终有所获。

先介绍一位古人。金安清(约1817—1880),嘉善魏塘人,国子监生。幼随父在福建,因有异才被林则徐所赏识,后经林则徐向吏部举荐而入仕,先后任江苏泰州府同知、海安府通判、湖北督粮道、两淮盐运使、江苏按察使等职,在按察使任上综理清军粮台。《嘉善县志》称:“安清善嘱文,好吟咏,明习古今掌故,熟稔盐漕河洋诸务”。光绪三年夏,上海机器印书局曾以《水窗春呓》为书名,出版其笔记。1984年3月,中华书局以近代史料笔记丛刊点校出版此书。笔者就在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水窗春呓》中,发现了关于“金平湖”来历的权威史料。现将《水窗春呓》第93条名为“陋规一洗”的笔记抄录如下:

“漕务之浮收勒折,始于乾隆中,甚于嘉庆,极于道光。江苏则以上、南、嘉、宝四缺为最优,每年皆十数万。浙江则有‘金平湖,银嘉善’之谣。其时民风富实,但求县官无格外需求,每亩多出一二百文,固所深愿。此六县钱漕,皆在十万两、十万石之外,积少成多,易成巨数。上海尚有海船挂号为巨款,皆自然之陋规也。……至兵燹之后,始定折价公费,在前积弊一扫而空矣。”

上文中的“兵燹”是指太平天国战争。分析上述史料可知:“金平湖,银嘉善”的说法必产生于乾隆之后、太平天国战争之前,大体可确定为嘉庆、道光年间。它是嘉兴府官场中评价所属各县官职之肥美程度的比喻性说法。对于这个结论,笔者另有一段史料可以佐证。

民国初年,嘉兴有一位士绅叫金蓉镜。他写了一篇《嘉兴求减浮粮书》散发,痛说嘉兴田赋浮收负担之沉重,并附有考证材料。他在考证中说,嘉兴府官场将所属七县的官职视为肥缺,将七个县当作七个美人,称之为“嘉兴七美图”,并视肥美程度的不同,呼之为“金平湖”、“银嘉善”、“铁海盐”等。

1987年,平湖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柯守良同志,曾搜集了解放前平湖地方报纸上关于“金平湖”由来的5种说法,在《平湖编志通讯》第一期上发表。其中4种可归结为本文开头所分析、否定的第二、第三、第四种说法,这里不再重复;还有一种说法是:金平湖因“知县‘油水’大而得名”。1946年7月16日平湖《新光日报》编者说,清代各县漕粮是知县包办的,他多征少报就可以中饱私囊。平湖粮多富裕,三年知县可得5万两银子,嘉善知县则可得3万7千两银子,所以有“金平湖、银嘉善”的说法。这个说法与金安清的记述是基本相同的,但没有金安清说得那样准确、那样权威。根据金安清的记述,太平天国战争以后知县们这方面的“油水”已经取消了。

三.“金平湖”内涵的演变

我根据史料作出的关于“金平湖”来历的结论,可能使家乡人有点扫兴。不过,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金安清在笔记中说,“金平湖、银嘉善”已是江南的民谣。我们知道,民谣的生命力在于流行地区老百姓的广泛认同。所以我认为,虽然“金平湖、银嘉善、铁海盐”的说法最初产生于嘉兴府官场中的一种“戏说”,其内涵是对所属各县知县官职“含金量”的比较;但这种说法从官场流入民间,逐渐转变为民谣的过程中,其内涵也必然要发生变化,因为官职“含金量”的大小,老百姓一般是不太关心的,他们关心的是哪个地方生存环境更优越一点。当然在封建社会中,生存环境较好的地方,也往往是赋税负担较重、当官的“油水”较大的地方。平湖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与嘉善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优点。其一,地势略高于嘉善,洪涝灾害轻于嘉善。《嘉善县志》载:“北部低地湖荡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属以太湖为中心的低碟形洼地部分。……因水系东泄、北汇通道仅黄浦江一条,又水位落差极小,故众多的湖荡对洪涝的自然调节作用较差,多患涝灾。”平湖虽然也有洪涝灾害,但由于地势略高于嘉善,所以受害程度总是轻于嘉善。其二,平湖靠海,有海运贸易与海洋渔业、盐业等依海而生的巨大利益,而嘉善则没有这方面的利益。

平湖与海盐相比,也有两个明显的优点。其一,平湖与上海接壤,水陆交通便利,深受上海近代工商业和都市经济发展的幅射之利,海盐则稍逊一筹。其二,平湖有乍浦这个清代重要的、也是杭州湾北岸唯一的通商口岸,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康熙二十三年(1684),乍浦被列为镇海关十五口岸之一。到乍浦通商贸易的境外商船,有日本、琉球、安南、暹罗、爪哇、吕宋、文郎、马神等国家与地区。1715年,日本颁布《正德新令》,实行信牌制度,使处于有利地理条件的上海、乍浦成为中国对日贸易的中心港,南京、宁波、厦门以及印尼、广南(南越)的商船也纷纷从乍浦出航赴日本。乾隆二十二年(1757)《乍浦志》记载:“今国家既弛海禁,珠香象犀玳瑁之属,贾胡囊载而至。南关外灯火喧阗,几虞人满”。当时乍浦的国内贸易也很兴盛,福建、广东等省的木材、蔗糖、靛青、木炭等大宗产品也都以乍浦为集散地;各地商人纷纷在乍浦建立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会馆、公所。乍浦商贸的繁荣必然有力促进平湖经济的发展。海盐虽也靠海,但无港口,所以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利益。

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金平湖、银嘉善、铁海盐”作为民谣流传时,老百姓认同的内涵应该是对各县生存环境的比较。在同样的社会制度下,生存环境好的地方,一般说来市民阶层的富裕程度也会高一些,而市民的富裕程度总是代表一个地方总体的富裕程度。民谣常常是由市民阶层传播的,通常反映着市民们的认识与情感。所以虽然太平天国战争以后,平湖的知县已不能在征收漕粮方面大捞“油水”了,“金平湖”的最初内涵已经不复存在;但市民们不管这些,他们认同的是平湖相对较好的生存环境,致使“金平湖”的美名依然有生命力。

下面举两个例子,看看过去的市民们是如何认同上述民谣的。

1995年台湾《嘉兴同乡会通讯》第二十二期有一篇“故乡史话”的文章说:“清末民初,故乡茶余饭后,有句老古话,叫做‘金平湖、银嘉善、铜嘉兴、铁海盐’……金、银、铜、铁,均系金属类,但价值不等,而冠于地名,则有富庶和欠富庶之别了。”抗战时期,中共海北工委在杭州湾北岸几县中展开抗日斗争。1940年11月,他们向中共浙西特委汇报工作,其中“海北妇女工作报告”说:海北有金平湖、银嘉善、铁海盐的说法,说明那一带是富裕的地方。从这两个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普遍把“金平湖、银嘉善、铁海盐”的内涵理解为各县富裕程度的比较。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金平湖、银嘉善、铁海盐”的民谣开始逐渐淡化;但在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这个说法又热闹了一阵。那一年早稻实际亩产,平湖440斤,海盐437斤;但在全国大吹牛的背景下,平湖、嘉善上报的早稻亩产是600斤左右,海盐报了个1018斤。为此,《浙江日报》发表《金平湖为什么不如铁海盐》的报道。8月16日的《人民日报》又发表《只有思想丰收,才有生产丰收》的评论性文章,说:“在嘉兴专区,一向有‘金平湖、银嘉善、铁海盐’的称呼,平湖和嘉善的生产条件要比海盐优越。但是,今年海盐县的旱稻产量却比平湖、嘉善两县高得多;……‘铁海盐’重视思想工作,条件虽差成了千斤县;‘金平湖’忽视思想工作,条件虽好落了后。”那两篇文章客观上使那个正在淡化的民谣重新被人们所关注、议论与传播,但其内涵显然又有了新的、而且是很权威的诠释,即金平湖之“金”是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的意思。

综上所说,我建议,在对外宣传中,对“金平湖”的来历作如下表述:“金平湖”最初是清乾隆后嘉兴府官场中对所属7县在赋税征收中地方性非正规附加收入状况的比喻性说法。它既暴露了封建官僚的贪婪无耻,同时也客观反映了平湖农业自然条件较好,海运商贸繁荣,民风勤劳温厚的特点。官场的说法传入民间后,被老百姓广泛传播,遂成为江南广为人知的民谣。如果用最简略的语言,可以这样说:“金平湖”起源于清代,是对平湖农业自然条件和富庶程度的赞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0多年的伟大实践使嘉兴各县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喜人变化,都早已跨入了全国百强县的行列,现正向着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比翼齐飞。旧的民谣已经过时,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但“金平湖”的光彩却历久不衰,且越来越流光溢彩,声名远播。
3条评分威望+7
大点平雨田 威望 +1 - 2021-12-11
江南。 威望 +5 优秀文章,支持!神马都是浮云 2021-12-10
zgzj_ph 威望 +1 - 2021-12-10

发帖
22254
金钱
112390
威望
5984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4-04-16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1-12-10 16:16:24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优秀文章,支持!神马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