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23774阅读
  • 0回复

【平湖·故事】有多少年味可以重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2203
金钱
112324
威望
6039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4-03-2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1-12-30 20:11:58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现在,有越来越多人感叹年味淡了春节没意思。年岁越大,越是怀念以前的过年,怀念以往那种浓浓的年味。
一方水土酿就一方习俗,平湖的年味好像从冬至就开始了。俗话说“东至大如年”,明清《平湖县志》都记载“冬至日,士大夫拜贺如元旦”(此元旦指正月初一)冬至前一日为“冬至夜”,一般人家吃赤豆糯米饭,富户人家摆酒请客,故有“有钱冬至夜,没钱冻一夜”之说。从这天起,寒夜里,总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叫火烛”,边敲边喊:“寒冬腊月,火烛小心”,提醒各家注意防火,直至除夕。城市,就在这悠远而温暖的声音中沉沉睡去……
冬进三九,人进腊月,天虽寒冷,可心却是充盈着满满的暖意。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做酒、春米、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就这样,忙着,快乐着,迎接着年的到来。腊月里,平湖的人们习惯用纯白面作曲,以白米、白水,酿成三白酒。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农村过春节,用来招待客人。到了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放入几瓣桃花,即又成桃花酒。在腊月,家家还要舂米藏于米仓之中,这个叫冬舂米。冬舂米色如檀色,又称檀香米,经久不蛀,可以一直存储到来年春天。
转眼就是腊八了,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在这寒冷的冬天,人们总会以各种果蔬杂粮煮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既可果腹,又能御寒。
当然,真正拉开过年序幕的是腊月二十四日送灶,家家户户把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洗刷得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傍晚,以“豚酒糖粉团祀灶神”。据说,汉代时,为求富贵,还兴起过用黄羊祭灶。这天,街市上会有乞丐用朱墨涂面,扮钟馗“以逐疫除耗,跳舞于市,沿门乞钱”。
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们每天扳着手指头,恨不得把老黄历一直撕到最后。盼星星、盼月亮,终于,除夕到了。大年三十,换桃符,写春帖,到了日色将哺,家家户户还都要“接灶”、“祭祖”。先祀灶神,接灶与送灶的仪式大同小异,无非是燃烛焚香、烧太锭,然后把新的灶司像贴上灶台之龛。接灶完毕是祭祖,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祭祖,所以仪式是十分隆重的。要张挂祖先的画像,称为“挂神像”,清光绪《平湖县志》记载“具肴簌祀先,悬像于中堂”,祭祖完毕,在一片爆竹击锣鼓的送岁声中,“长幼聚饮,坐以待旦,曰守岁,岁前递相馈遗曰馈岁” “馈岁”,也就是互相赠送礼物,当然,最主要的是长辈给儿孙“压岁钱”。清时,压岁钱至多板方一百文(铜钱方整者名曰“板方”)。自然,年三十的饭是不能吃完的,要“留宿饭”。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初一凌晨,随着鸡鸣声起,家家户户都争先恐后放“开门炮”, 一般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此时,年味最浓,俗谓“接年”。接着,正衣冠,拜天地、家庙、尊长,次拜邻里亲朋,互相投名片贺岁,初一不煮饭(除夕多留饭于新年吃,取“吃剩有余”之意)、不担水、不串门、不缝针线。初一到初三,室中绝扫除。在平湖农村,初一到初三还有舞三木椎或铁叉踏歌的习俗,叫“打田番”,也打连发年初四,商店备牲醴,挂字号“灯笼”,拈香点烛,迎接财神爷,俗称“接路头”,祈求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是夜,老板请职工吃“元宝汤”,凡未被请者,表示辞退。初五,各商店开始照常营业。
可是,年还没过完呢,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呢。正月半,又称上元节。这天,合家吃汤团(汤圆),夜晚迎灯。据明天启《平湖县志》记载:“上元前后三日为元宵节,廨宇街巷札松竹为架,挂彩张灯,金鼓管弦,火树竞胜,乃雨晴欢悴,会有适然,亦不数数也。”又据清光绪《平湖县志》记载,这天平湖乡间还会“束刍田间,击金鼓焚之曰照田蚕”,“照田蚕”在平湖也称“着田财”“灼癞子”,傍晚,农家扎火把、放野火,烧燃岸边茅草,点燃后沿着自己的田岸边边跑边喊,盼今年“五谷丰登、蚕花茂盛”,火焰旺预兆着收成越好。
过了农历正月十五,年也算过完了。于是,抖擞抖擞精神,投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中去……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在中国,春节都是我们最重要和最隆重的节日,是任何节日都取代不了的。那些年俗,凝聚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精华,承载了人们对合家团圆、健康向上、富足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