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6362阅读
  • 0回复

崇福镇:一座奇怪的桥,她是嘉兴第一古桥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2205
金钱
112328
威望
6039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4-03-2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2-11-25 21:19:45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1


崇福水乡,桥多,但有一座桥,特别奇怪,那就是万岁桥,名字大气。万岁桥在老底子县衙门的东南,俗称南桥,跨运河,今已无存。


万岁桥之奇,奇在造桥的人。据明清县志以至于雍正《浙江通志》、乾隆《大清一统志》记载,万岁桥的包工头兼总设计师、总施工者,是唐朝的尉迟敬德。


据文献记载,署名“尉迟敬德”的桥,万岁桥是桐乡唯一,也是嘉兴唯一!


倘若此说可信,那么,从全国来看,万岁桥比大名鼎鼎的赵州桥晚不了几年。从地方来看,万岁桥毫无疑问就是整个嘉兴的第一古桥了!




2


尉迟敬德(585—658),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新旧两《唐书》都有传,小说戏剧里更多见。他是唐初一代名将,开国功臣,封鄂国公,杜甫《丹青引》诗“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的鄂公,就是他。


尉迟敬德最为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是他死后,与秦叔宝一起被封为门神,崇福土话叫“大门菩萨”,当然这只是传说,但老百姓愿意相信,所以《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就记了这个故事。


尉迟敬德是朔州善阳人(今属山西),一生没有到过浙江,他怎么会到崇福来造桥?何况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高权重,不差钱,为什么会辛辛苦苦跑到崇福来招标,做包工头赚小钱呢,难道他要做唐朝全国劳模不成?


这就是万岁桥的奇怪之处!


其实,尉迟敬德造万岁桥,揆诸史实,并不可信,早期的《至元嘉禾志》、天顺《大明一统志》都没有这样说。说万岁桥为尉迟敬德所建,是后来的事,但这却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会学案例,值得分析、解读。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因为有了尉迟敬德的传说,万岁桥的价值远远超过桐乡其他的古桥,我们不能因不是尉迟敬德所建而小看了它!




3


说来话长,这里慢慢说。


有关尉迟敬德造桥的记载或者传说,中国各地极其多见,但多不可信,崇福的万岁桥只是其中之一。那么,堂堂一代开国功臣,为什么会演变成民间社会里的一个石匠师傅呢?这就要从秦始皇说起了。


据南朝任昉的《述异记》记载,秦始皇有一天脑洞大开,想在东海上造一座跨海大桥,带着心爱的人一起去看日出,这可是世界性大工程,当然得公开招标,最终结果,被一位神仙中标了,神仙能够指挥石头,他一命令,石头们便一起跑到东海里,但神仙嫌石头走得慢,便拿了神鞭抽打,很快,跨海大桥竣工,这就是秦朝的中国速度!


这个故事,《述异记》的原文是这样的: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其色犹赤。


中国早期桥梁,多为木桥,所以“桥”字是木字旁,建造一座石桥的难度,不比现在造高铁低,动辄几年十几年,因此常常会附带神话,《述异记》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映,故事是假的,观念却是真实的。


从此以后,汉语词汇库便多了一个成语:鞭石成桥。




4


鞭石成桥的神话,起源很早,但到宋元以后,《述异记》里的那个神仙,慢慢人格化,演变成了一个具体的人,那就是尉迟敬德。这就像早期的门神,无名无姓,后来演变成了神荼、郁垒,再后来又变成了尉迟敬德、秦叔宝一样。


那么,尉迟敬德为什么会成为民间社会里的造桥师傅呢?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使用的兵器,恰好就是鞭子,跟《述异记》里的神仙一样。鞭子,在中国的小说戏剧中,就是尉迟敬德的标配,关汉卿(1234—1297)《尉迟恭单鞭夺槊》里,徐茂公一上来就说:(刘武周)手下有一员上将,复姓尉迟,名恭,字敬德,此人使一条铁鞭,有万夫不当之勇。


元末明初昆山人朱珪编的《名迹录》里,记载了一个掌故,元初书法家鲜于枢有一方印章,刻的是“鲜于伯机父”,伯机父,是鲜于枢的字。吾子行就开玩笑说:这个印文,可对“尉迟敬德鞭”。


由此可见,至少在宋元时期,尉迟敬德用鞭子,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故事了。因此,大概在这个时期,尉迟敬德华丽转身,替代了《述异记》的神仙,成为造石桥的祖师。




5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回头再看崇福的万岁桥。据《康熙石门县志》记载:万岁桥,唐尉迟敬德建,宋嘉定中徐令起宗重建。前一句且不管,后一句是历史事实,说明万岁桥重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这个记载很有价值,透露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信息,那就是,万岁桥的始建年代必然在嘉定之前,而且以前就是一座石桥。


我们知道,尉迟敬德造桥,是“鞭石成桥”传说的延续,因此,凡是说某某桥是尉迟敬德所建,虽然造桥者不一定是他,但这座桥一定是一座石桥,是可以确信无疑的。


这样看来,至少在南宋嘉定以前的很多年,崇福镇已有石桥,这应该好算是桐乡地区迄今可以确定的最早的石桥了。尽管胭脂桥始建于北宋,历史非常悠久,但究竟是不是石桥,历史没有记载。


再说尉迟敬德的鞭子。其实,从正史来看,尉迟敬德使用的兵器并不是鞭子,而是矟,也就是曹操“横槊赋诗”的槊,据《旧唐书-尉迟敬德传》记载,尉迟敬德有次与单雄信交战: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用了“刺”字,明显不是鞭子。《旧唐书》又记载:窦建德营于板渚,太宗持弓节,敬德执矟,早建德垒下。可见尉迟敬德用的是矟,矟就是丈八长矛,亦可称“矛”。所以玄武门之变时: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从正史记载来看,根本看不出尉迟敬德用过鞭子,而是一个用矟的高手。


从矟到鞭的演变,我估计,大概是因为矟是丈八长矛的缘故,其形与鞭相似,所谓“鞭长莫及”是也。从小说戏剧来看,尉迟敬德手里的矟,变成鞭子,大概宋末元朝时期已经流行了。


尉迟敬德替代《述异记》里的神仙,成为鞭石成桥的主角,流行于民间社会,估计也在这个时期。从此以后,尉迟敬德一代名将,在中国民间,化身为两个形象,一个就是造石桥的祖师,一个就是大门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