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21146阅读
  • 0回复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记曾经的北寺(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2281
金钱
112426
威望
5966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4-04-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2-08-01 10:25:18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寺就是德藏寺。德藏寺是平湖历史最悠久的寺庙。

南宋鲁应龙《闲窗括异志》记载:“德藏寺本宝兴寺,唐会昌元年(841)置(《平湖县志》则记为会昌二年建置),光启初(885-887)废,后唐清泰中(934-936),乡民邱邰在原址重修”。以后屡易其名,但明初全寺尽燬。宣德五年(1430)平湖分设县治,德藏寺重加修葺。根据清光绪《平湖县志》记载:“德藏寺最鼎盛时,有住持僧十四房,田产三千余亩,基地共39.79亩。东至城隍弄,西至阴阳弄,南临东大街,北至玉带河。

沧海桑田,陵谷变迁,更遥远的过去已经不可得,不过清末时,虽然已由隆盛而渐臻衰落,但还是很繁华的北寺在一些先人笔记中还存有痕迹,将这些片段收集整理,我们可以大致看到北寺的旧日面目。

清末时的北寺没剩下多少佛门气息,却是平湖城里最为繁华的商业热闹之地。

头座山门,围墙是黄色的,并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分书墙上。

头座山门的左右,称为山门口,是被商市所占有的,东西各开茶楼一座。当时平湖城里那些饱食幽闲之徒,蓄鸟成风,种类繁多,有百灵、飖琴、鹦哥、画眉、黄头、芙蓉、金丝雀、玫瑰鸟等。每天下午一点起,养主们就提着笼携带食物,争相来到山门口的两座茶店楼上,品茗浴鸟,热闹异常,这两茶店楼座就好像是专门为鸟社会开的。

山门内东西各有一家商店,各设柜台。东边是扎花店,西边是孙透云香作铺。中间供着佛橱,有两座全身佛像,朝外是护法韦陀,朝里为弥勒佛。橱前各有蜡台香炉。

绕过佛橱再进去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庭心有鼎址石台,两庑有土地祠等小庙。庭院正中为皇殿,有砖砌万年台,台上有木龛,中间供着“皇+帝万+岁+万万+岁”灵牌。庭院左右两旁还有些商店,都是售卖玩具、各色花灯及纸面具(当时俗称“鬼脸子”)之类,五花八门。花灯中有荷花、兔子、喜鹊、西瓜等小灯,也有大点的如六角或八角式的走马灯。这些花灯都玲珑细致,鲜艳夺目。凡是带着小孩到这里的,必定都会选购一二,回去在里面插上蜡烛,点燃,作为赏玩。各种花纸摊,也是鳞次栉比,卖的花纸大都画着忠孝节义的故事。小孩子们都爱在那里看花纸,戴假面具,还要买刀枪一类玩具来玩耍一下。而那些进城的乡里人到了这些卖花纸的摊位前,一般都是驻足不前,流连不已,往往也就造成了阻塞,让庭院显得更加拥挤。

皇殿前面的左右各有一个命相台。其中一人银髯皓首,大家都尊称为“老太爷”的,是已故孝廉徐定祥的父亲,他可真算得上是老牌拆字了。

皇殿的后面,又是一个广庭。这里除了有卖磁器的,还有京广杂货以及线粉、鸡蛋糕等一切小吃摊头。广庭中央是半山亭,半山亭西面是太岁殿(以后变成了平厅书场)。

从庭院中一个长形甬道再往后走,甬道的尽头又来到了一个广场。广场正中为伏虎殿,但这伏虎殿已经是墙壁皆无,只存梁柱。这个广场比较空旷,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那些西洋镜摊位。摆设西洋镜的摊主大多是山东人,开戏片时他们会高声打起腔调,招人观看。后来流行的西+洋镜使用的都是相机拍摄的照片,但那时使用的都是整幅布画。布画中必有一二幅春画,那些乡间浮头小伙子,往往带着同村女伴一起看西洋镜,看到这几幅,一定都是女伴们面红耳赤,小伙子们嬉皮笑脸,被作风老派的人看到,难免又要感叹世风日下了。

除了西洋镜之外,广庭里还有卖梨花糖、跌打膏药、唱小热昏、练武卖艺的,说因果、唱道情、耍猴子,并以侏儒作为噱头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民国初年时,北寺卖膏药的人中有个叫朱松瀛的,是平湖东乡人吧,非常擅长治疗各种创伤,有次替一个村民治疗一个疮块,解下衣服用手按按看,这个疮坚硬如石。朱松瀛于是拿出自己的膏药粘上去,一会儿工夫,吸气两口,揭开衣服再看,疮块已经消落,遍体泰然,围观的人无不惊叹这真算得上是华佗妙术了。当然最受小孩子欢迎的则是有孔雀、鸵鸟、巨蟒、猛虎以及金钱豹、玳瑁兔、箭猪、袋鼠这些动物组成的小型动物园了。

由伏虎殿址东侧狭弄再进去,又是一旷场。这里三面被松风港河所包围,形状就像一个笆斗。沿河有一棵银杏树,枝叶婆娑,荫可数亩,已经是千余年的古树了。这里有个戏法场,四周钉立木椿,围以布幔,俗称“大篷子”。场主夫妻两人,分别姓陈、蔡,班中有男女老幼共数十人,但是因为表演者大多是女子,所以又叫蔡家班。蔡家班的特色表演是走绳索、三上吊。说说走绳索吧:“大篷子”的场中央约四五丈距离,各竖毛竹脚架一座,大概三丈多高,横贯一粗绳,绳子两端着地处用木椿栓住。走绳索的都是女子,清末时女子缠足之风还很盛行,她们的纤瘦小脚细步于绳索上,迎风摇摆,让下面的观众不觉惊心动魄。不过当时有人向场主打听过,走绳索这件事其实也有诀窍。诀窍是什么呢?就是走的时候手里横拿一根三四尺长的竹竿,竹竿两端各系上分量相等的沙包,重心集于人身,只要行走平均,其实并没有多少跌落的危险,只不过,胆小的人是无法练习这个技艺的,因此擅长的人并不多。蔡家班算是扎根在北寺的,直到民国二十几年的时候,这里早已成为公众运动场,曾经的北寺小型动物园也已经零落到只剩巨蛇两头,猴雀各一,班主夫妻都已经白发皤然,齿牙零落,无复当年气概,却还在北寺苦苦维持,让人不由唏嘘感叹。不过,民国年间的北寺确实早已不复清末时的繁华热闹,市面不景气,薪桂米珠,百业凋零,像这种戏班基本都是亏本,就连本该热闹的过年都不例外。比如民国十七年(1928)年关,北寺内卖戏的髦儿戏与提线戏二班合租公共运动场,除日纳租金五元外,剩下的赢余根本不够日用开支,于是只好停锣,转到新仓衙前开演,总算稍为弥补下开销。

社会上的不景气也是一直延续,但北寺换来了新的市面。资+本家们厌弃了草台戏的风光,大兴土木,在北寺里集资建造新型戏院,定名为“新民大戏院”。这个戏院内部装置都模仿上海各大戏院的设备,美轮美奂,富丽堂皇,成为当时平湖县城标志性的公共场所。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的春节,有人午后醉游北寺,进山门后遥见弥陀笑逐颜开,音容如乍,两旁摊铺栉比,不减当年,只是头殿已圮,只余残址,迤逦而进,金鼓喧天,新民大戏院危然高耸。戏院旁边是新建的大悲宝阁,中间供三首十八手的大悲世尊,香烟缭绕中愈觉佛像庄严,令人肃然起敬。但是命运多舛,这精致的大戏院,之后几经沧桑,从权充保长训练所再到驻防军队的营部,最后还是不堪扰挠悄悄地和北寺一起毁于战乱期中。

到了解放前夕,北寺曾经的鼎盛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头座山门巍然独存,栉比的房屋也只剩二殿(大悲殿、太岁殿)三房(竹深、长生、东隐)还住着几个和尚,接洽经忏。其他的房屋基地,早就被很多伪慈善家们用无限期的租约给占去了。

是的,岁月流逝,不论再怎样的繁华也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消亡,曾经的北寺风流,如今我们也只能从故纸堆中去翻阅遐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