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23313阅读
  • 0回复

江南的老年人欢喜锡剧,现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2388
金钱
112634
威望
5927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4-06-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2-02-13 23:04:44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锡剧的简介


锡剧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锡剧的历史渊源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乡民常用当地的山歌,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说唱故事以自娱,这种叙事山歌被称为“东乡调”。
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又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滩簧随后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并采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逐渐发展成滩簧小戏,被称作“花鼓滩簧”。滩簧戏多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中的两个脚色,被称为“对子戏”。


1914年,滩簧艺人进入上海,滩簧戏发展成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正式搬上舞台。同时,行当进一步细分。
1921年,常帮与锡帮合流,改称为“常锡文戏”,开始演出连台本戏和公案戏。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转向农村或解散。


20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普遍开展起来,锡剧流行区域也相继建立了戏改组织。苏南行政公署将“常锡文戏”改称为“常锡剧”,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
1953年,江苏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根据“五·五”指示精神,对戏改工作做了全面检查,加强戏改力度。锡剧在之后的十年逐渐进入全盛时期。
1955年5月,江苏省文化局发布进一步通知,将“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锡剧的唱腔

锡剧唱腔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三大基本调均属于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并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锡剧音乐旋律柔和、流畅、轻快,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
1 . 真声演唱
2 . 由于无锡、常州地区的山歌、小调均用本嗓演唱,所以锡剧演员也都习惯使用本嗓演唱。


3 . 锡剧的唱腔格式是“起平落”。即起板一句,下接清板数句,再接落板一句。
4 . 五声性七声音阶
5 . 锡剧的音阶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在羽宫之间加入变宫或清羽,在角徽之间加入变徽和清角,构成七声调式的三种音阶。这五声性的三种七声音阶,可构成十五种调式,比纯粹的五声调式表现力更强,色彩更为丰富,情感更为细腻。


6 . 男女声同宫异腔
7 . 早期锡剧使用“同宫异腔”的方法,即男女唱腔的调高相同,但唱腔旋律不同。这样既可以发挥男女演员演唱时的最佳音区,又能使演唱的旋律保持一致的旋法和调式特点。
8. 锡剧的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上下句对偶。虽有一定的押韵规律,但平仄却不十分讲究。另外还有一种较特殊的形式,即“三脚句”,意味上下句字数不对等,有两句对一句的,也有一句对两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