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峰说,和很多北上广深的城里人一样,我曾经对西部农村地区互联网应用的理解,主要是快手上的“老铁双击666”和几十元一台的“小米新品”大彩电,对精准扶贫的理解也仅仅是四处推销帮忙卖货,甚至“精准填表”。直到昨日被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刷屏,读完后不由得感慨万千。
纪连峰说互联网造就着企业神话的同时,也造福了人们的生活,但大多数应用场景都是在资金和人流密集的城市,在利润可观的消费和娱乐,而这次的例子,互联网以更加深刻和本源的方式,造福了更加需要改善的人群。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话题曾经火爆一时,即便在有专项对口政策的情况下,清华、北大新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依然明显地偏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进入名校,甚至考入大学的难度正在逐渐加大。而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
一线城市名校的孩子,他们可以用到世界知名学府、著名学者编写的教材,他们的语文老师可以旁征博引、博采众长,数学老师可以在层层发散的同时,逻辑条理依然明确清晰,他们的物理、化学、生物课可以在媲美高校实验室的设备中亲自实践,他们的外语有口音最纯正的海归和外教。
而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的老师甚至可能都没有上过大学,甚至连高考卷上的“压轴题”都无从下手。
纪连峰通过“同步网课”,我们欣喜地看到,条件比我们当时还要差很多的孩子,也能听到优秀教师的讲课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追赶大城市孩子的希望。学生时代感到差距立即奋起直追,比踏入社会后才看到另一个世界要及时得多。这些学校里只能做简单直播的大屏幕,比起酷炫火热的慕课、云课堂,看上去原始又简陋,却有着更加非凡的意义。从“零一本”到“清北”,对山区孩子们未来的塑造,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向美好生活都是可以预见的。
感动之余,也有人认为“这块屏幕能改变的东西有限”,还有人说“教育公平从来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不过我认为,事情要一点一点做,改变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状非一朝一夕,而互联网是一个优选项。
尽管有人说大学生眼高手低,也有持“读书无用论”,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统计数据不会撒谎。好的教育所带来的,除了看不见的眼界、圈子、潜力,还有看得见的offer和工资薪水。在“家里没矿”的前提下,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仍然是最为切实可行的出路之一。
现如今世界知名的大企业,比如阿里、华为,无一不是靠独领风骚的技术笑傲市场,为他们培养出诸多能力优秀的员工的,正是良好的教育。课程直播让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真正从根源上、长期地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
有三组对比很是令人感动:6.1亿元的县年财政收入和9.6亿元的教育支出,“母校”某班级103分的平均分和“子校”的30分,“零一本”与北大。
第一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极大投入。从网上可以得知,文中举例的禄劝县也在决战脱贫攻坚,他们这笔可观的教育经费,命中了贫困的根源。“教育改变命运”成为“精准脱贫”的一大良方。第二组对比显示了不同学校学生间能力的巨大差距,好在这一差距在刚刚步入高中就得以揭示,而不是高考时、甚至步入社会后,“大屏幕”把原本出于不同地区孩子们的起跑线大大拉近了。第三组对比则有力地证明了该项目的效果,“零一本”到北大的背后,不仅仅是少数人的“逆袭”,更是多数人的飞跃。
虽然报道把这项工程简化为“大屏幕”,其实他们所做的远不止“拉根网线,连个屏幕”这么简单。这项工程的背后,是相关地区政府、各所学校之间的反复沟通以及财力保障,是“母校”老师的线上倾情分享,是“子校”老师的线下针对性辅导,是各方多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
这个故事中,连接各所学校的“大屏幕”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大屏幕”背后的,则是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使得获取信息和知识、沟通交流的成本急剧降低,便利度极大提升。战国时期孔子只能招收300门徒,后来《四书》《五经》成册让乡间先生即可教书,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进的义务教育解决了“读得上书”这一根本需求,现在发达的互联网的技术让“读得上好书”成为所有学生不再奢求的愿景。
纪连峰从“同步网课”到“农村电商”,越来越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得以渗透、影响、改变西部欠发达地区。世界正在变平,用好互联网技术缩小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鸿沟,助力脱贫攻坚,未来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