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是座文化古城。
平湖古属邻近吴国的越国边境,由于历史文化沉淀与地理条件的原因,同时继承了古吴越文化,在文化发展方面本身就具有了先天的优势。再加上从东晋开始,中国历史上有过的三次从北向南人口大迁移,平湖因为物产丰富,水网密布,利于农事而不利于兵事,相对安定,所以成为众多世家大族移民心目中的“乐土”。他们无论是为避难或慕水乡风光而迁徒到平湖,都对平湖文化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常而言,文化的发展也必然带来民间文化活动的繁荣。
千百年来,通过不同途径聚居于平湖的人民群众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化和娱乐活动兼收并蓄,不断创造、丰富、发展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形式多样、独具平湖特色的各种民间文化活动。
粗略而言:
首先,平湖有活跃的水上活动。
平湖不仅地处江南,河网密布,湖沼棋织,而且靠海,所以自古以来平湖百姓都喜欢游泳、竞渡、船戏、弄潮等水上娱乐,并在这些项目中,显示出了高超的技艺。比如,每年黄梅播秧完成后,平湖农村盛行“摇快船”(又称闹龙舟、划龙船)活动,那场面,称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其次,发展了丰富的稻作文化。
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平湖水稻栽培、棉花栽种、纺纱织布、禽畜饲养都比较发达,因此民间文化活动就充分体现了以稻作文化为主的农业文化的底蕴。比如,每年的“闹清明”和正月“照田财”(也叫“照田蚕”)、“着癞子”等活动多为祈求丰收而设;又如,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平湖人民创造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谜语、民谣、田歌等;形成了平湖独特的土布文化习俗;同时,还派生出了以稻米为主要原料的粽子、糕点、圆团、鹅头颈、油墩子、八宝饭等美食文化;另有如今被发扬光大的平湖瓜灯文化,平湖西瓜灯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瓜灯节时,或悬挂,或飘于水上,极富情趣。
第三,是群文荟萃。
明代以降,是中国人口激增的一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到了明中后期,大量人口流入城镇,造成城市空闲人口的膨胀,由此产生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就不断增加的民间文化活动来说,是出现了大量的“俗文化”,通俗的讲就是平日里“解闷的乐子”。
明清时,平湖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物质文明的提高带来了精神文明的发展,上至士人阶层,下至普通百姓,他们的休闲生活整体来说也是相当的丰富多彩,戏曲、社戏、说书、语言和文字游戏,大大小小、方方面面内容,雅俗共存,不胜枚举。值得一书有平湖钹子书、太保书(锣鼓书)、平湖派琵琶等。
第四,具有发达的游艺。
游艺,早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是人类在劳作之余,为调剂生活,恢复体力,也是在有趣味的方式中加强脑体的锻炼而创造出各种娱乐活动。江南地区自南北朝以来民风由尚武转向尚文,因而使一些高雅的游艺活动在这里不断得到创造和传播,其中包括博弈、说书、酒令、谜语等。
就棋(包括围棋和象棋)而言,东晋南朝,由于大量北人南下,棋艺得以交流,建康(今南京)是当时的活动中心。
宋元以后,整个江南地带成为全国棋类活动的中心,流派纷呈,棋手林立,技艺修养与思维方式更加成熟。
到了明清时,棋类,尤其是围棋早已成了江南各阶层喜爱的娱乐活动。世情小说《金瓶梅》中提到了二十多种古代游艺,而记述最多的就是下棋,有三十多处。从《金瓶梅》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围棋既是当时官场中人的游戏,也是女性闺房中的消遣,还是贩夫走卒门前路边的娱乐。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地处杭嘉湖的平湖自然也深受熏染,尤其是平湖的士大夫们,将围棋作为松弛紧张神经,赢得片刻内心安宁的方式。悠游林下的时候,延宾觞弈,娱养情性。围棋对他们而言,是娱乐,也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