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270730
-
- 注册时间2016-02-21
- 最后登录2025-07-30
- 在线时间1899小时
-
- 发帖9405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金钱7822
- 威望12383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9405
- 金钱
- 7822
- 威望
- 12383
- 注册时间
- 2016-02-21
- 最后登录
- 2025-07-30
|
U><$p{) 这里背靠汤山,面朝大海,被誉为“浙北最后一个渔村”,每家每户几乎都有渔船。改革开放40年来,昔日的小渔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蜕变,遗落的明珠被重新点亮。这里就是乍浦山湾渔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久居于此的洪军一家,听他讲述小渔村的前世今生。 g"g3|$#Ej| “现在不捕鱼了,收入却越来越多了!以前全家一年才几百块,现在是一人一年十几万,这样的幸福日子以前想都没想过。” N%=,S?b 说到这些变化,洪军父子都一脸的幸福和自豪。让洪军最为得意的是:“改革开放40年,我家三代人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了!父亲读了小学,我也只念过初中,我儿子今年去日本留学了!” e. E$Ej]w a\B?J ▲靠山面海的山湾渔村 @B ?'Mu* 1990年,洪军才满16岁,正值壮年的父亲雄心勃勃,用多年的积蓄买了一艘小型机帆船,他俩干起了“父子档”。 `nc=@" 1 当年的少年大概还意识不到,自己“下海”,赶上的正是改革开放的大潮。20多年后,山湾渔民告别了大海。 %.fwNS 改革开放40年,变化就在我们身边。洪军一家生活的幸福变迁,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千家万户变化的一个缩影。 CE|
*&G 洪军讲述: TIF =fQ 生活在山湾渔村的人,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我父亲小学毕业就在山湾海蜇厂帮忙。1970年,父亲23岁,正式到渔业队参加工作,上了机帆船。 f Avh!g 8hSw4S"$ ▲上世纪80年代的江南渔村 'I>geW?{QK 当时,山湾的渔业队已经有了平湖最早的两艘机帆船,开始远洋渔业机械化作业。南下猫头洋、舟山群岛,北上吕泗洋,远征长江口外花鸟岛东200海里的中央渔场,捕捞的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黄婆鱼、鳗鱼、鱿鱼、梭子蟹、红虾等。 KmWd$Qy, 1977年,是山湾渔业队海上捕捞最辉煌的时候。全队拥有机动船9艘、木帆船及木船14艘,渔业劳动力93人。那时候,山湾渔业是大集体生产,吃的是“大锅饭”。虽然鱼捕得不少,渔民的收入却不多,但是靠海吃海,肚皮是饿不着的。 UA4MtTp` 我清晰地记得,父亲最早上船时1天才2.5个工分,1个月工资6元,后来慢慢增加,最高时每月30元。那段日子,家里有吃不完的海鲜。 GNW.n(a 每次渔船回来,孩子们都会去滩涂上捡拾搬运过程中从箩筐里漏下来的小鱼小虾,晒了腌了,很下饭。 nS Vr,wU 那时候最馋的是过年时妈妈烧的一碗“节节高”,就是笋烧肉。这半斤猪肉要花掉父亲5块钱,一般都是烧来孝敬老人的,小孩子总是偷着吃。 gnf4H
V~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山湾,随着渔业体制的改革,渔村的机帆船先后转让。 *w6F0>u -afNiNiY ▲ 山湾渔村的渔船 wX!0KxR/Z 渔业队要解散了,渔民要单干,老一辈的人有点想不通:“说散就散了?现在这样旱涝保收不是挺好,换了小船也不安全啊。” };gcM@]]E 可父亲一下子看到了希望,他说:“船小好调头!有了自主权,多劳多得,以后肯定能吃得起肉了!” e{^lD.E 实践证明,生产责任制的实行让大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IL?"g{w 我和父亲开着机帆船,一年干下来收入就超万元,不要说过年吃“节节高”,天天吃都行。 L/5th}m
在风里浪里的日子一过就是20多年,父亲年逾古稀,我也过了不惑之年。出海捕鱼要看潮汐,这20多年里,每天起早贪黑是常态,即使过年,赶回来吃了年夜饭,大年初一中午就又得出发了,365天一天都不能歇着,放着的网天天要清理。 *hpS/g/3\ 因为是替自己干,苦点累点,干劲是有的。每年12月到次年的5月是鳗苗捕捞期,也是每年捕鱼收入的大头。随着环境的变化,鳗苗越来越值钱,家里有了积蓄,花了20多万元盖起了四层小楼。 KsqS{VVCh 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山湾这个被称为“浙北最后一个渔村”的地方也悄悄起了变化。 {Wr5F9q 渔民捕鱼成本不断增加,捕鱼数量不断减少,收支严重不平衡。再加上海岸滩涂越来越高,淤泥积厚,出海时间延长,每次捕鱼必须等2到3个小时才能出海;捕鱼回来后必须等2个小时左右才能进港,山湾渔业的衰落成大势所趋。 1] .m4vC 2014年,嘉兴港区结合山湾海洋渔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开始大力推进渔民转产转业。 [EQTrr(
D rf!i?vAe ▲山湾渔村的“海鲜一条街” k?
,/om1 听说政府要让渔民上岸,比上次机帆船转让、渔民单干的争论还要激烈,渔民都有各自的忧虑。 9pk-#/ag “我现在雇着这几条船,一年不敢说多,十万总有的,你这叫我停下来,一家人干什么去啊?喝西北风啊?”“从我爷爷开始,一辈子都靠着这片海,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就这么扔了?” M`)3(|4 中年渔民担心,在海上漂了半辈子,除了捕鱼也没其他技能,用完政府补贴后要怎么生活呢?青年渔民则说,海上捕捞自由惯了,上岸后不知道能否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uE..1N&* 2014年10月11日,是我与57岁的老刘最后一次出海的日子。这天,近海已看不到渔船,只有货轮、油轮庞大的身躯缓缓经过。我们布在近海的虾笼里,捞起的有白虾,更多的是杂物和海草。 qmNG|U& 3个月时间,山湾98条渔船完成了转产、报废拆解签约工作。2015年,村里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渔民上岸转产转业成为了山湾渔村又一次发展的机遇,渔民有了全新的生活。 F9r|EU#; R#rfnP >
▲杭州湾美食节上山湾渔民的海鲜摊 uw@-.N^ 父母这一辈是渔民转产转业最得实惠的。 %"|W
qxv 以前,70多岁的老渔民还要去海上冒风险赚点养老钱,由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饮食不规律,落得一身职业病。现在,老两口有了养老金和医保,没有了后顾之忧。 tQTjqy{K 这两年,政府出钱对山湾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提升改造,渔村的旅游业渐成气候,村里先后办起了5家客栈和12家海鲜酒家。我用政府出资回收渔船时所得的补偿资金,转让了伯父的房子,投资60万元办起了海角客栈。 P#rS.CIh '
wp _U/ ▲洪军家开办的海角客栈 PMQlJ& 我的渔家乐有三层楼9个套间,卫生设施、电视、麻将配套齐全。这里最大的特色是“门朝大海、春暖花开”。 _~2o 平时,入住率有个七八成,都是一些上海周边的老客户。逢年过节、小长假,客满。这些年,靠着开民宿,生活就不错了,比起以前出海捕鱼的日子可舒服多了! w.+G+r= 由于生意红火,前不久我将客栈改造提升,扩大营业。依靠经营民宿的收入,家里又重新盖起了三层楼房,还在平湖市买了商品房,老婆开了家小五金厂,儿子也出国留学了,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HL.W]( 我16岁开始风里雨里浪里的捕鱼生涯,不分白天黑夜,可谓艰辛。风大浪急的时候,更是提着脑袋在讨生活。那时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