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22694
- 金钱
- 112849
- 威望
- 5614
- 注册时间
- 2007-01-09
- 最后登录
- 2024-11-21
|
70年代我高中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村民办教师,做教师除了给学生上课,期中、期末学生考试就要印试卷。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激光打印机,印试卷都是自己手工油印。油印先要刻蜡纸,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有钢板、铁笔、蜡纸、油墨和油印机或油刷。 取出纸筒里的蜡纸,铺在钢板上,钢板的大小长约35厘米、宽8厘米,上面有斜纹或直纹,平嵌在一块木板上。 蜡纸的大小一般都是8开,印有一行行浅黑色格子,刻的时候照着格子刻下去就可以了。铁笔的笔尖是一根钢针,上面是木质或塑料的笔杆。刻的时候用力要均匀,不能轻也不能重,太轻上面的蜡没剔净印出来字迹不清晰,太重会把蜡下面的纸刻穿,印的时候就会漏墨。 刚开始学习刻蜡纸的时候,铁笔的力度掌握不好,刻出来的字歪歪扭扭的,后来向同事请教并慢慢地摸索,稍微有了点门路。由于自己的字写得不好,就顺着钢板的纹路刻,这样刻出来的字就是方方正正的。刻蜡纸时一旦刻错了字,就要用光滑的笔杆先把刻错的字抹一抹,把刻起来的蜡再抹回原处,使刻错的字模糊起来,然后把火柴划着,再把没烧尽的带着火星的火柴头靠近错字的位置把蜡烤化,等凉了再重新刻上正确的字。 蜡纸刻好接下来就要用油印机印刷了,将刻好的蜡纸附在油印机的纱网上,印刷时下面放好白纸,上面隔着蜡纸板,用沾满油墨的胶皮辊子反复滚动,油墨透过蜡纸上刻写的字迹印到纸上。不过油印机一般都是机关行政单位或规模较大的学校、企业有,条件好的还有专门的文印工作人员。我所在的村小学没有油印机,印试卷只能土法上马。蜡纸放在课桌上,一头靠桌边,下面先垫几张报纸,用票夹连同桌板一起夹住蜡纸,然后把要印刷的白纸放在蜡纸下面,用刷子蘸上油墨,均匀地涂在蜡纸上,来回刷几遍字就印到纸上了。印好一张把蜡纸揭起拿出卷子继续印,这样的纯手工操作一般都需要一个人帮忙拿出印好的试卷,速度才会快一点。油墨在冬天因为温度过低会凝结,所以还要加温让其化开才能渗透到蜡纸上。 那个年代,除了新华书店买的课本、书籍等,单位、学校的资料都是油印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公社和大队的“双抢战报”了,双抢大忙一开始,为了鼓励大家的生产积极性都会出这种季节性的小报,内容包括上级组织的最新指示、倡议书、各生产队的抢收抢种进度,双抢期间涌现的好人好事等。左上角是报头,“双抢战报”四个字非常醒目,字体都是美术字,还有的是套红的。下面是某某大队、出刊日期和期数等字样。排版样式和当时的黑板报差不多,每个小版块之间还有简单的花边作装饰。 另外,各企业、单位、学校也会不定期的出刊专题性的小报,甚至合作商店的购货凭证好多也是油印的,如“火柴票”、“肥皂票”等,上面盖有某合作商店或供销社的章。还有当时一些奖状上的文字也是油印的,窃喜的是,笔者在写本文时既然还在自己的书柜找到了几份油印资料和一张油印奖状。 下面的这张奖状是我在乡文化站工作时参加上级组织的黑板报比赛获得的,时间是1990年,那说明油墨印刷在90年代初期还在使用。奖状正文的镂空魏碑体非常的漂亮,足见其刻蜡纸老师的过硬本领。 再看这张平湖县电影公司油印的《电影介绍》,时间是1981年2月(第二期),版面活泼,刊头醒目,有每部电影的简要介绍和排片表,小标题的美术字体都不一样,时值2月,左上角“欢度春节”的红灯笼和下面的“祝新年好”字样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小报上还有三幅配图,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有木刻版画的韵味,能在蜡纸上刻出这样的效果,除了作者过硬的刻写技术还必须有扎实的美术功底。 80年代初期,文艺迎来了新的春天,传统戏曲电影恢复上映,于是街头出现了一些售卖戏曲唱段的油印小本子。下面的本子就是当年笔者买来的,保存到现在约有40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