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pF}WMt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MtKM#@ DNy 6Kw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排污许可管理工作。为了加强排污许可管理,规范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污行为,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条例》从明确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范围和管理类别、规范申请与审批排污许可证的程序、加强排污管理、严格监督检查、强化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排污许可管理工作予以规范。
eeu;A,@U aXRf6:\% 一是明确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范围和类别。《条例》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称排污单位)应当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范围、实施步骤和管理类别名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拟订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
$I:&5 o i Y>Tok|PV 二是规范申请与审批排污许可证的程序。《条例》明确了审批部门、申请方式、材料要求、审批期限,以及颁发排污许可证的条件和排污许可证应当记载的具体内容。
"=3bL>\< %Ae43 三是加强排污管理。《条例》规定,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应当与排污许可证规定相符。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和有关标准规范,依法开展自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安装、使用、维护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排污单位应当建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制度,如实记录主要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以及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量,并如实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
IH$ZPux qB8R4wCf 四是严格监督检查。《条例》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排污许可的事中事后监管,将排污许可执法检查纳入生态环境执法年度计划,合理确定检查频次和检查方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监控、现场监测等方式,对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是否符合排污许可证规定等进行监督检查。
k{-#2Qz PQA}_o 五是强化法律责任。《条例》对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等违法行为,规定了按日连续处罚,责令限制生产、关闭等处罚措施和强制措施。对逃避监管违法排污的,与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处罚措施作了衔接。
6PdLJ#LS xfADks2w 所有企业都将持证排污、按证监管,无证排污最高可罚100万元
qpXsQim$~ 这意味着,今后所有的排污企业都将持证排污和按证排污。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生态环境部门将采取按日连续处罚,责令限制生产、关闭等处罚措施和强制措施。
R.$1aqA} L@>$
Aw 《条例》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范围、实施步骤和管理类别名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拟订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
x4%1P w [ T!0ka 依据《条例》,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关闭;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的,由审批部门依法撤销其排污许可证,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排污许可证。
(hFyp}jkk $hq'9}ASOL
Z[?zaQ$ c%vtg.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n,8bQP=& 第736号
XAw0Nn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已经2020年12月9日国务院第1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xmNs<mz e]q(fPK 总理 李克强
^q)AO?_ 2021年1月24日
vj hh4$k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
}`^DO
Ar LMTz/M 第一章 总则
uwo\FI 第一条 为了加强排污许可管理,规范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污行为,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EaUO>S $s"{C"4q 第二条 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称排污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 za"rU Z|6,*XEc 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分类管理:
$BUm, s{dgUX (一)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或者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
K0C3s UNJAfr P (二)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都较小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
1Zt>andBF lNba[;_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范围、实施步骤和管理类别名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拟订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制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范围、实施步骤和管理类别名录,应当征求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方面的意见。
bK#SxV
GW\66$| 第三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排污许可的统一监督管理。
3+oGR5gIN \k>1q/T0V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排污许可的监督管理。
AtYqD<hl: Vh'H =J 第四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提高排污许可在线办理水平。
dBNx2T}_0 U2vM|7]VP 排污许可证审查与决定、信息公开等应当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办理。
jHQnD]Hr j`:D BO&)\ 第五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排污许可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
~>B`T%=H r}i}4K[1 第二章 申请与审批
45.Vr[FS. 8~ wP? 第六条 排污单位应当向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以下称审批部门)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pxb4x#CC x".!&5 排污单位有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场所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场所分别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HvLx rBUWzpE" 第七条 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可以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也可以通过信函等方式提交。
z=yE- I{ ><i: P*ht 排污许可证申请表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E_-QGE/1 7^W(e s (一)排污单位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信息;
ODNZLCB~t gAr=fq-|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文件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材料;
)18C(V-x ToX--w4 (三)按照污染物排放口、主要生产设施或者车间、厂界申请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Jp"yb`w PWk\#dJN& (四)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去向、自行监测方案等信息;
Nk;ywC"e; a4\j.(w)$D (五)主要生产设施、主要产品及产能、主要原辅材料、产生和排放污染物环节等信息,及其是否涉及商业秘密等不宜公开情形的情况说明。
kJK*wq]U6 \-8S"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还应当提交相应材料:
i!;9A6D _"[Ls?tRX (一)属于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在提出申请前已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公开单位基本信息、拟申请许可事项的说明材料;
]\m>N]P] SZ1yy[" (二)属于城镇和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排污单位的纳污范围、管网布置、最终排放去向等说明材料;
6_g:2=6S X.+|o@G (三)属于排放重点污染物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以及实施技术改造项目的,排污单位通过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替代获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说明材料。
r1[c+Hy [,56oMd~ 第九条 审批部门对收到的排污许可证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eI,H DIw9ov>k (一)依法不需要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即时告知不需要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Y0h w G j^* (二)不属于本审批部门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排污单位向有审批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请;
N;gY5;0m $i@I|y/ (三)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排污单位当场更正;
qs!A)H# c8LMvL (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3日内出具告知单,一次性告知排污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Vw]!Kb7tA nzU;Bi^m (五)属于本审批部门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排污单位按照要求补正全部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
xauMF~* =SD^Jl{H 审批部门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受理或者不予受理排污许可证申请的决定,同时向排污单位出具加盖本审批部门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L%jIU<?Z7 ZvwU 第十条 审批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可以对排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
eZ BC@y '0w</g 审批部门可以组织技术机构对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进行技术评估,并承担相应费用。
b/?)_pg XK&G `cJ[ 技术机构应当对其提出的技术评估意见负责,不得向排污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2'1KAk-W M+*K-zt0 第十一条 对具备下列条件的排污单位,颁发排污许可证:
/j-c29nz HD'adj_, (一)依法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文件,或者已经办理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手续;
V1haAP[# z(Z7[#. (二)污染物排放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重点污染物排放符合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文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其中,排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位于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还应当符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关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别要求;
+ZOKfX =Cd{bj.8 (三)采用污染防治设施可以达到许可排放浓度要求或者符合污染防治可行技术;
2"HG6"Rr }N&?8s= (四)自行监测方案的监测点位、指标、频次等符合国家自行监测规范。
?|~KF:,#} lffw
" 第十二条 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审批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颁发排污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0S96x}]J B S~bhh& 对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审批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需要进行现场核查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颁发排污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C\4d.~C:w3 c
h}wXn 审批部门应当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生成统一的排污许可证编号。
Q5lt[2Zyzd ""A6n{4 第十三条 排污许可证应当记载下列信息:
[bw1!X3 (&Rql7](8 (一)排污单位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等;
Lt
^*L%x 6j!idA!' (二)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发证日期、证书编号和二维码等;
udXzsY9Ng />N# PF (三)产生和排放污染物环节、污染防治设施等;
EJ(36h
T%Bz >K (四)污染物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等;
zz!jt
A *d`KD64 (五)污染物排放种类、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等;
bp<,Xfl =X9fn (六)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维护要求、污染物排放口规范化建设要求等;
m/"([Y_ _xmQGX!| (七)特殊时段禁止或者限制污染物排放的要求;
`NTtw;%Y 2Z5_@Y (八)自行监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的内容和频次等要求;
Gu@C*.jj! {1qr6P," (九)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要求;
YmpaLZJ TB-dV'w (十)存在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情形时的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
Zl>dBc% Ot)S\s>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排污单位应当遵守的其他控制污染物排放的要求。
ik#Wlz`4 `5e{ec
c7 第十四条 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
3-&~jm~" p8 Ao{ 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排污单位需要继续排放污染物的,应当于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0日前向审批部门提出申请。审批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延续,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延续并书面说明理由。
g)R 2V KK6fRtKv>q 排污单位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审批部门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变更手续。
D(OJr5Gg 684|Uuf7 第十五条 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重新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R$+p4@?S }LeS3\+UHl (一)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项目;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