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6日),浙江省教育厅网站发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初中教育的指导意见》。里面有哪些重要内容?一起关注—— ',s{N9
学校规模:新建初中学校规模不超过42个班级。 ZW ZKy JQ
师资配置:到2025年,各地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占比争取达10%;到2025年各农村初中学校每百名学生至少拥有1位名师。 6#Bg99c
考试招生:全面实施“公民同招”办法;从2021年开始,全省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不低于60%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 P,bis7X.
招生改革:从2021年开始,全省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不低于60%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 yJ2A!id
…… q)!G5j3
更多具体措施往下看—— IFkU8EK&B
)AXa.y
大力改善初中学校办学条件 w-5_Ru
完善初中学校规划布局 ,A9{x\1!
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完善区域内初中学校布局规划,稳妥推进农村初中学校布局调整,实现初中学校向中心城镇集聚,资源向寄宿制农村初中学校倾斜。 BFPy~5W
在城镇建设和更新中,优先保障公建配套初中学校新建或改扩建;新建初中学校规模不超过42个班级,严格控制班额,防止出现新的大校额学校。 \ocC'FmE
jTN!\RH9NF
Q32GI,M%B
调整教育经费结构 r?R!/`f
均衡配置公办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初中办学条件,校舍、场地、教学设施设备等均应达到省颁标准。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对初中教育的投入,重点用于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o_6
调整和提高初中拨款标准,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加大对薄弱初中和农村初中学校经费支持力度。 bj=YFV+
/'L/O;H20
kYu"`_n}
整体提高校长与师资队伍水平 ka<rlh<h
提升初中校长专业领导能力 I{7Hz{
严格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选优配强初中校长。加强初高中衔接,推进初高中校长贯通培养,鼓励高中学校管理骨干交流到初中任职;继续推动城区学校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初中任校长。 E@8<
积极试行校长职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校长职级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优秀校长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构建初中校长分层分类培养培训体系,做好青年校长和名校长后备人选培养工作。 vqRW^>~-B
实施“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2020—2022年,以培养政治坚定、理念先进、富有情怀、业务精深、治校有方、紧跟时代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初中校长为目标,对全省初中校长开展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校长设计和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尊重和落实校长的办学权限,鼓励校长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教育家办学治校。 TB#oauJm,
Mo&Po9
NBO&VYs|
优化初中学校师资配置 puK /;nns
制定初中校长与教师优化配置和建设工作方案,将高级、中级岗位结构比例调整到位并均衡配置。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初中教师流动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教师向薄弱初中流动。 WZf}1.Mh*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止区域内名师资源过于集中在部分学校的现象。 k-8$43
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2025年,各地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占比争取达10%。 #IxCI)!I{[
优化教师年龄结构,逐步实现各校老中青教师结构比例大体相当。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交流、引进等措施,到2025年各农村初中学校每百名学生至少拥有1位名师。 | (: PX
严格规范向民办学校公派公办中小学在编教师。 "FXT8Qxg
T;pe7"
Jm3iYR+,
加强和改进初中教师培训 +.|8W !h`1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教师的执教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cZmU,
加强基层教研员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对学校教学的指导与引领能力。 e[%g'}D:-
倡导和争取社会力量设立初中骨干教师培养专项基金,加大对骨干教师的激励。 84y#L[
支持初中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初中教师、校长出国(境)研修,加快提升初中校长与教师的国际理解能力。 LLJsBHi-
|c:xK{Ik
jEW@~e
推进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全覆盖 Os)}kkja
推进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 RQW<Sp~
创新城乡学校办学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大力推进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城乡学校互动共生、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实现农村初中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iqbcUd,
k2DBm q;
c59l/qoz
完善初中学校集团化办学 =aRE
推动区域内学校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模式进行集团化办学,带动新校、弱校加快提升教育质量。教师在教育集团内由“名校”流动到“弱校、新校”可视为支教经历。鼓励城区学区连片初中学校集团化办学或组成办学联盟,支持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促进初中校际优质均衡。 F17nWvF
O^4Ko}
^:]~6p#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优质发展 ZZU"Q7`^
完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 }tPI#[cfK
加强初中课程建设,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鼓励学校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开设个性化课程,培育精品拓展课程。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nL-NQ
gro@+^DmT
bEl)/z*gy/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h2)$^P%
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在保持行政班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不同学习基础与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加强初中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及新型教学空间建设,全面丰富、深化学生社团活动,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互动。 ?q hme
K ZQ
`
pd oCV
推进项目学习 "uD^1'IW2
倡导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推动项目学习学科化,在常态学科学习中逐渐增加项目学习活动,赋能学科教学。拓宽丰富综合学习课程,推广STEM教育,开展项目学习综合实验。 8EAkM*D w
T0lbMp
r8vF I6J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MW_=6U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探索建立初中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机制,逐步扩大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与学的方式适应技术革命潮流。深化“之江汇”教育广场建设,创新数字资源供给和服务机制,加大对初中教学资源的精细分类和个性化推送,扩大名校名师优质资源辐射面。探索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等支撑的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智能服务。 /Avl&Rd
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和健全以校为本的初中教学研究制度,支持学校和教师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成果总结、提炼。针对初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鼓励各地各校组织教科研攻关,并在政策导向、经费投入、专家聘请等方面为教科研工作提供支持。 r&D&xsbQ
YojYb]y+j
[ FNA: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pu5-=QN
健全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B#K2?Et!t
建立和完善以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为主的多维度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努力用新的评价标准破除“五唯”评价倾向。 vY(xH>Fd
加快建立和完善初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和完善初中与高中教育质量跟踪评价办法。完善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发布制度,营造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QiQO>r
XkuZ2(
Z{
b($po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av}pT)]\
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全面实施“公民同招”办法。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科学命制试题,开展外语听说能力人机对话和科学实验测试。 S<DS|qOo
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中考命题的科学化和高中招生的多元化。 $jNp-5+Q;
落实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政策,从2021年开始,全省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不低于60%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招生名额应当以初中毕业生人数为主要依据,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原则上向农村初中和薄弱初中分配的名额要保障落实,不得以名额分配为名行提前招生之实。 Cs8e("w
v1~`76^
ZH=oQV)6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KHt.g`1:R
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 Hbi2amfBu
进一步扩大初中学校在副校长聘任中的参与权和选择权,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由学校按规定条件和程序提名、考察、聘任副校长。学校根据办学实际需要,在机构总量控制前提下,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择优选聘中层管理人员。 y%xn(Bn
完善教师“县管校聘”具体实施办法,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校在教师公开招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依据核定的编制、岗位数量及岗位结构比例和教育教学需要,提出教师招聘需求和岗位条件,并全程参与面试、考察和拟聘人员确定;鼓励地方探索在学校先行面试的基础上组织招聘;对具备条件的学校,可放权由其自主按规定组织公开招聘,并按要求备案。 /@f3|L<1@V
Uv(Uj3D
nnBl:p>< k
落实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 'E~[I"0
初中学校按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和学校发展实际需要,自主提出年度预算建议,自主执行批准的预算项目,对预算资金进行全过程绩效管理。 ewv[nJD$
完善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优先保障教育教学需要,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经费有效使用。 pax;#*QcQ
\7A6+[
`fa
a*nx2d
建立健全办学激励机制 TkV*^j5
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校内激励作用。注重精神荣誉激励,广泛开展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活动。 c!=^C/5Ee
强化专业发展激励,完善健康的教师岗位晋升机制。健全绩效工资激励,鼓励根据初中学校的办学绩效,对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实施统筹分配,向办学规范且办学质量提高成效明显的学校倾斜;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分配办法,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有效体现教职工工作量和工作实绩,重点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加大对初中优秀校长、教师等表彰宣传力度。 y3pr(w9A
IQQWp@w#8
i>L>3]SRr{
CDgu`jj%]
(来源:浙江省教育厅网站) &ajpD sz;
Qh@A7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