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22099阅读
  • 0回复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记朱镜心先生(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2712
金钱
112818
威望
5579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4-12-0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2-08-09 21:24:27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初夏的一个傍晚,浙江省督学何刚专程到平湖来拜访倾家兴学的朱镜心先生。
何刚到朱家的时候,朱先生刚用过晚餐。他虽然已经是上了年纪的人,但很和蔼地起来招呼,谈锋甚健,大家一见如故,从国家大事,教育文化而至风俗人情,无所不谈。朱老先生有条不紊地发表他独特的见解,对于时局的分析,对于教育的认识,都新颖而正确,让人觉得他确实不同于一般市侩气的商人。
何刚督学深深敬佩于朱先生的热心教育,朱老先生则回答道:“我们从社会中得来的钱,应该还给社会;有了钱不为社会谋福利,专供自己享受,有什么意义?”这是何等的胸襟!双方话题又转到民众教育上去,他说:“目前办民教的先生们,往往只办在馆内,而不肯办到馆外来,譬如今年平湖的灯汛,糜费了多少无谓的金钱,如果拿这笔捐助办教育,岂不一大好事,总之平湖民众需要教育的地方太多了。”他不禁感慨。
   后来又谈到他的儿子,朱先生说:“在上海念书,这学期高中毕业,不想给他升学了。”说着沉思了几秒钟,显然他自己也感到有点对不住儿子吧。他把全部家产办了学校,以致于自己的儿子反而无钱升学,这样的事想来其他人也都不会相信吧。实际上,他不仅对子女,对自己尤其严苛,他生病的时候为了经济拮据而不敢多费药费,以致把病势都拖重了。裴斯泰洛齐的碑上那八字大字“只知为人,不知为己”,可说是朱老先生的真实写照了。
  这位能让省督学亲自拜访的朱镜心先生,可能现在的很多平湖人都已经是非常陌生了。但是说起老平湖师范,又几乎是无人不知的。不久前,平湖师范学院的重新揭牌让很多平湖人感慨万千,不过,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如果没有朱镜心先生当年的慷慨捐赠,这所历史悠久的师范就不见得能在平湖了。
  朱镜心先生(1860-1946),名凤歧。早年就读于上海中西学塾及汇文学塾,之后考入金陵水师学校,但还没毕业,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水师裁撤,学堂停办。于是,他只好返回平湖。回乡后参加乙未岁试,补博士弟子员。但此时,国家飘摇,政纲不振。朱先生决定弃儒就商,想要以经商积蓄财富,为地方广储人才。他先任招商局杨家渡栈写字房司洋账,清宣统二年(1910),由煤业界推举,他和人合办白莲泾公记煤栈,又兼周家渡刘鸿生所创中华码头经理。
  经过四十年苦心经营,朱先生终于薄有蓄积。民国十二年(1923),他年已六十有三,于是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因为觉得世界科学昌明,我国文化还落后,于是决定兴办地方教育,准备用毕生积蓄,创办私立镜心初级中学。学校坐落在平湖东门外城河滩,俗称顾家廊下的地方。学校全部面积约四亩,另有操场约二亩。经过六年的艰筹苦措,朱先生才将基地、校舍、图书、标本、理化仪器、体育材料及一切校具,逐步建购齐全。民国十八年(1929),正式呈报立案开学,不到两年工夫,招收学生就达三百名以上,成绩斐然,朱先生也是掀髯自慰。
  民国二十六年,也就是1937年,风声鹤唳之际,一日数惊,镜心中学的师生也只能四散避难。朱先生走避沪滨,修身养性,清操自持,家道虽然日渐凌替,但热诚教育之心并不减丝毫。
  只可惜的是,在日肆虐机轰炸之中,镜心中学校舍前部两进房屋全部被摧毁,第三进大礼堂上有平台,两旁附有平房各三间,也震塌很多,但还可以整修。幸运的是,第四进东西连长半洋式洋台楼房九幢,两旁大厢房各一幢,经托人照管,完全无恙。
  八年后,日寇降顺,日月重光,朱先生携眷还乡。但此时所谓的四乡游杂部队,此去彼来,骚扰两个多月,将镜心中学的门窗玻璃及八年来转辗藏蔽的财物旧料,搜括一空。
  面对满目疮痍的学校,朱先生抚今思昔,喟然长叹,年迈境窘再也无力复校了!
  此时,平湖师范的前身“浙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也即现在的“浙江省嘉兴师范学校”也在进退两难中。这所学校也是历经劫难。
  1917521日,浙江省议会决定在嘉兴等地开办师范学校。按地区排列,嘉兴所在地的师范命名为浙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192310月,浙江省中等学校实行新学制,省立学校改组,实行“师、中合校制”,各省立师范一律与所在地省立中学合并,改为省立中学,内设师范科。于是,省立二师与省立二中合并后以省立二中命名,设三年制初中师范讲习科。
    1  937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月,省立二中更名为浙江省立嘉兴中学。1118日,嘉兴失守,学校120余名师生员工由此走上了颠沛流离的迁徙办学之路。先抵浙西于潜,后转浙南丽水。在丽水设立了省立嘉中办事处,同时举办简师班。
   1938年省教育厅决定,杭嘉湖七所南迁学校(杭师、杭高、杭初、杭女中、民教实校、嘉中、湖中)在丽水碧湖组成临时联合中学,分设初中、高中、师范三部,师范部校址设在碧湖三峰。同年10月,联中部分师生(包括嘉中全体师生)转移至浙西于潜西天目山禅源寺。
   19392月,成立省立浙西临时中学。同年5月,浙西临时中学分设为三所中学,嘉中所属的临时一中留在原址
   1940年春,原属嘉兴中学的120师生筹办小学教师培训机构。1941年,浙江省第一区小学师资训练所经省教育厅批复,改名为“浙江省立浙西第一临时师范学校”。
   194510月,战争结束后,浙江省教育厅决定将浙西一师迁回嘉兴并命名为省立嘉兴师范。
   原来以为终于可以重回故土安定下来,但原校舍已被战火夷毁,当时政府下拨的教育经费又很少,所以学校回迁困难重重。
   一方无力重建,一方急于搬回,于是,1946119日,嘉师校长乔殿祥到平湖拜访了朱镜心先生,商量能否借用平湖镜心中学的旧校舍。朱先生一听,马上允准并且慷慨决定将全部校舍屋宇基地,计楼房九间两共地皮六亩九分三厘五毫九丝,直接无偿捐赠于嘉师,只是语重心长的叮嘱道:“余以生平所积,建校办学,殊非易事,此校舍望永作学子研读场所,不得移作别用。”
   校址一经落实,嘉师全校师生立即启程迁平,在全校师生努力下,赶在寒假期间完成了所有迁校工作,2,学校如期开学。
   此后,朱镜心先生屡次到校督促完成正式的捐赠手续,他的一腔诚意,溢于言表。等到捐献校舍的一切手续办妥,朱先生如释重负,精神异常愉快。
当时很多人认为,朱先生能捐赠如此规模的学校,一定是家产极其丰厚,才能作这样的豪举,殊不知,朱先生此举其实是罄其所有的孤注之掷。他自己平日生活简朴,决不浪费。抗战胜利后,他的经济情形一落千丈,甚至衣食难周,原本,他如果将无力重建的校舍卖掉的话,是可以获得重金改善生活的。但他宁可将其全部无偿捐赠给嘉师,成为平湖战后捐资兴学第一人,这种热心教育的高风亮节实在值得我们每个平湖人铭记。
   不料,这年8月,朱先生偶染微疾,竟一病不起,911日,不幸病逝。朱先生身后,因为家无余资,几乎无以为殓。朱先生的亲笔遗嘱至今依然值得我们记录:“一梦告终,国基数易,黑暗之时期虽过,光明之冻馁依然。环瞻满目疮痍,河涛难俟,逖听四郊烽火,邦本动遥,上下交争,危机暗伏,国难财胜利财,造孽钱难填欲壑,垄断者囤积者,恶社会丧尽天良,不知国家为何物,民族为何事。如此世界,实不容再现于眼帘前矣。于此与世长辞,以待后者,惟有一事汝等须当遵守,盖予素恶迷信,凡一切僧道锭箔香烛冥器,孝帏灵座哭吊白衣等一概摒除,一切均照耶教办理,中悬镜框肖像,两旁挽对成联,灵前花屏之架白布桌帏一方,柩宜早葬,切莫停家,孝服黑纱数寸,功德克己济人,节无谓之耗费,渡难困之生计,若能得力图上进,镇摄门庭,则予愿已足,遵命乃孝。此嘱。
   如今,我们在路过平湖师范学院的时候,不知是否有人还能想起这位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朱镜心先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