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阅平湖——城内旧迹知多少?
一
老平湖人都知道,现在新华路上的新华爱心高中的校址就是以前的平湖中学校址。
平湖中学建校也算得上历史悠久了。它最早的前身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创办于新仓镇东大街城隍庙东隔壁的平湖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当时规模不大,后来一度搬到了新埭镇西大街,民国三十一年(1942)又搬回新仓,但因日军“清乡”停办。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校长戈宗法奉令在平湖复校,同时接收了日伪在城内北弄开办的平湖县立初中。同年9月,合并后的学校迁到了仓弄底旧谷仓,并将汪伪县政府、看守所及贫民习艺所三处房屋一起划归学校使用,校名定为平湖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中。以后,学校又定名为平湖县第一初级中学。1956年9月,增设高中部,学校成为完全中学;11月,更名为“浙江省平湖中学”。直到2003年暑假,平湖中学才搬迁到了现在的新址。
平中虽然几经搬迁,但曾经的仓弄老平中无疑是最具历史感的。
仓弄名称来源于县仓。从前平湖城并不大,最早的县仓在老北门,始建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后来又有几次扩建。每年冬至前后,全县农民分乡分坊在此集中缴纳“皇粮”,俗称“完漕米”。
鼎盛时期的县仓规模十分宏大,分好几进:前面是大门厅,门厅两旁是高高的栅栏,中间是两扇朱红色的大门,气象森严;第二进是宽敞的收粮大厅;大厅后面自东而西有仓库100多间;最后面则是漕粮官的内堂和后花园。
可惜的是,清咸丰十年(1860)兵燹,县仓也难逃此劫,被烧的一片瓦砾,到处是残垣断墙,仅存大门及仓库10余间。
民国初年,平湖县政府在县仓原址建立贫民习艺所,专门收容无业人员学习手艺,谋求生计,不过习艺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一般,销路不佳,因而也收不到多少学徒。后来,习艺所房屋被驻平湖的军队占用了。民国十五年(1926)夏,平湖县城“虎烈拉”(霍乱)猖獗,县政府就在这里开办时疫医院,于是,贫民习艺所也就正式停办了。
抗战时,这里成为敌伪的县公署。
抗战胜利后,这里被建为平湖中学。因为学校规模扩大,原有的校舍显然不够用,于是便又扩充校基,直到西城脚。原来县仓西面(老平中科学馆西角)是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土地庙,庙基占地约300平方米,直到施家坟一带。因为几经战乱,到民国初年,这座土地庙仅存一座破破烂烂的殿宇,于是也被拆除了。殿宇前原来种有古柏一株,是平湖有名的古树之一,姿态苍劲,虬枝盘旋蜷曲,树龄达300多年,这古柏后来因为平湖中学扩充操场而被移去了。土地庙往西近西北城脚就是施家坟,原来是明代武略将军施公之墓。这个墓规模宏大,墓前有石桥、墓道等,1949年前在榛莽荒芜中尚依稀可辨,后来就被辟为平中大操场。
这就是老平湖人记忆中的平中了。
二
除了老平中,以前县城中心地带还有一所小学,也是很多人抹不去的回忆,这就是解放路小学。
解放路小学的前身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建立的平湖县景陆小学,校址位于孔庙景陆堂,民国三十四年(1945)改名平湖县当湖镇四保学校,三年后迁到北寺小菜场,并借用北寺前的景贤祠作为教室。1949年后,校址迁到北寺,同年8月改名为北寺小学。1953年2月,学校更名为解放路小学。1997年,学校迁到解放西路。2000年6月,学校更名为平湖市艺术小学。
曾作为学校的景贤祠其实也是大有来头,它是当时平湖城内非常出名的建筑之一,建成于明嘉靖年间。陆氏是当时平湖境内的巨族,平湖陆氏都以唐宰相陆贽为先祖,在东湖边建有祭祀陆贽的宣公祠。平湖陆氏在乍浦陈山还有祭祀陆氏靖献支祖陆正的靖献书院。明代嘉靖年间,平湖倭患严重,当时在平湖抗倭的学宪阮鹗、平湖知县刘存义怕兵火殃及书院,就将靖献书院移建到平湖县城内德藏寺东,合并宣公祠,改成景贤祠。明代万历年间,官至吏部尚书的陆光祖的父亲陆杲将景贤祠扩建过。
景贤祠大门前有一个广场,广场前有一巍然矗立的石牌楼,牌楼上部有石雕匾额,上面是四个擘窠大字“万代瞻仰”。牌楼南濒汉塘(市河),广场上铺着整齐石板,大门前左右峙立一对石狮,大门厅东西二面是八字照墙,进大门厅是一个大院子,园子左右各有一株雄壮挺拔的古银杏,高约20多米,这两株古银杏是陆杲六十大庆时亲手所植。
院子正中有平厅,名“不负堂”,厅内二侧墙间嵌有历代文人歌颂宣公的碑碣及铭刻景贤祠祠产的石牌。过不负堂是宣公殿,殿基四周临空,耸立在云白石台基上,殿顶飞檐反宇,整个造型仿佛一座大成殿,殿内顶部有无数方格藻井,殿中间有四根朱红漆的大柱子,柱上有两对石刻飞金楹联。殿内高悬一块“帝师王佐”蓝底黑字大匾额,四周描有无数小金龙,匾额正中有一颗康熙玉玺的方形大金印。殿前面的四扇方格大长窗向里开启。按照古制,入圣的先贤祭殿才可以长窗向里,而陆贽在清道光六年(1826)廷谕配享圣庙。殿中神龛的大神主上刻有“唐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贽之位”,殿内两旁备有陪祭神龛。
殿后有高墙,踏进围墙石库门又是一个大院子。院内遍植芭蕉,蕉叶苍翠欲滴,东西两厢房坐落其间,绿荫满庭,典雅幽静。
院子最北部是祠的最后一进,也就是惠宗祠,主祀扩建景贤祠的陆杲。惠宗祠是三大间的大平厅,黑柱粉墙,简洁朴素。
景贤祠牌楼与石狮等毁于清咸丰十年(1860)兵燹,大门厅毁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寇轰炸,陆杲手植的古银杏则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被陆氏后人陆畹如盗卖,树龄达三百多年,古木遭劫,令人惋惜不已。
三
实际上,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前,平湖县城内多的是几百年的古建筑。
县后底杨家弄口(原来的自来水公司斜对面)有座杨家桥。杨家桥边有垂柳数株,夹着参天耸立的老榆树,郁郁苍苍,景色宜人。这里曾有一座建于明代的道院——文武宫。这座文武宫大门朝南,东临玉带河,规模不大,虽只有一进五间,但造型简洁朴素,面河一边都是落地长窗,后边围着雕花栏杆,东眺可以望见松风台及千年树龄的古银杏。厅内正中间神龛中供奉着文昌和关帝的泥塑彩绘全身。文昌主功名禄位,是文曲星;关帝主武功荡魔,是武曲星,两者合祀,所以就是文武宫。神龛上有锦绣的账棂及有“文武宫”金字的匾额,柳体,笔锋遒劲。厅内柱上挂有名家所书楹联,整个祠的布置既庄严肃穆又文雅幽邃。但可惜的是,在日军1937年秋轰炸了平湖城,文武宫也被炸成了一堆瓦砾。
此外,还有在梯云桥西北的佑圣宫(现在的艺术小学所在位置),创建于北宋,屡有兴废。清朝时又叫朱天庙,塑着一个金面披发,项挂人头,手拿紧箍的凶神,民间暗指崇祯。民国年间,每到朱天君诞辰,佑圣宫这里就热闹非凡。比如民国三十六年(1947)六月十三日又逢诞辰,佑圣宫前天君供柜上巨烛林立,其中上海永安公司定制了龙凤巨烛,用玻璃框罩着,阶下善男信女捣蒜似地叩着头。佑圣宫里还特意雇了戏班开唱,不过民众也都是跃跃欲试。西门外顾文飞在无线电中自学到了几句皮簧,于是,他第一夜唱“投军别窑”,第二夜唱“萧何月下追韩信”,看出来他学的戏都是麒派,只是可惜没有白口,唱词与白口合串,也算别开生面了。卫生酱油推销员徐彭年也自告奋勇上台,大唱“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一段,嗓音喑哑,犹如苍蝇钻在马桶里,引得听众大声倒喝彩。徐彭年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只好跳下台,一跃而遁。在这热闹的日子里,最卖力的是佑圣宫的账房陆大来、徐云庭,陆大来照前顾后,到处巡视,有人偷取香金,竟然被他拿获,算是立了大功;徐云庭则是独坐账桌后,专心收着捐金,一丝不苟,据说他的账目做得清清楚楚,也是难能可贵了。
民国时期,平湖城里还有不少大家族的祠堂,如仓弄的朱家祠堂,是祭祀清代朱之榛的祠堂,布局非常清雅幽静。因为朱之榛酷爱紫藤,祠堂后花园里种了一园紫藤,古藤盘根错节,犹如巨龙飞舞,非常罕见。还有老平湖人都熟悉的原北弄3号看守所,这里曾经是座非常典型的江南园林,历史也悠久,清初是陆氏花园,里面有假山、小桥、池塘,还建有藏书阁和怀贤堂等建筑。后来出让给了徐氏,成了徐家祠堂。民国十二年(1923),平湖创办了私立茂修女子初中,书院就设在了徐氏祠堂,一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茂修女中停办。
当然,除了平湖城里,城外的古建筑也是非常的多,数不胜数。岁月如梭,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城市建设的进程,平湖城内旧的痕迹也越来越少,那些曾经见证了时代变迁,战乱兵燹,承载着祖祖辈辈老平湖人悲欢离合和盛衰忧乐的古老建筑、一草一木都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记下这些侵染过风雨沧桑的已经消逝的古迹,成为后人情感的寄托,大概也就是我们记载历史的意义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