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8522阅读
  • 0回复

记忆中的平湖老街小巷(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2696
金钱
112835
威望
5604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4-11-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4-05-02 21:06:55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记忆中的平湖老街小巷


                 作者:曹一峰



       平湖建县之前,当湖日晖漾一带已经聚集居住了大量民众,方圆里许。明宣德五年(1430)设县,县治当湖后居民逐渐增多,城区沿大街与小街及河道向周边扩散。城内主要河道是横穿整个老城的市河,东西流向。嘉兴塘来水进西水门,经东水门入东湖,沿河分好几条支流,环绕整个老城。老城小巷里弄以大街、小街为轴线,沿途向南北方向延伸。改革开放以来,老城经历了旧城改造,许多小巷里弄被拆除,据统计,目前老城小巷里弄从1989年的160余条减少至40条左右,而且许多小弄只剩下一幢或几幢旧屋。今天就让我们重回老城,去逛逛早已消失、只能回味在梦中的小巷里弄。

轮船码头

       轮船码头是当时老城主要交通枢纽。人们到县城的交通工具主要靠坐轮船,所以东门一带也是老城主要商贸中心。轮船候船大厅比当时的汽车站大许多。走出码头是南廊下,南廊下北起白地,南至猪行浜,长300米,原交通局、嘉兴航运公司平湖站、平湖货运站、胜利供销社等多家单位均在此弄。往南是三元桥,过桥右转是南廊下的廊下,隔河相望是三元桥廊下。穿过三元桥一直往南有几间厂房,原平湖食品厂从水洞埭搬迁在此数十年。在三元桥北堍东侧,是胜利供销社西瓜批发部,每到夏天,批发部码头停满卖西瓜的木制或水泥手摇船,时不时有西瓜滚入东湖,随河水向东漂流,那可就是在东湖游泳孩子们的战利品了。

       与南廊下平行还有一条弄,名圣阳弄,因弄西城墙下有一座“真武阁”而得名。此弄西侧有两条支弄通环城东路。

       出码头往北是白地,一直往前就要过保安桥往湖墩公园方向了。白地前面是环城东路。此路原为平湖城墙址,为解决老城交通拥挤问题,1976年后,利用城墙旧址开拓为马路,至1987年先后修筑了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与环城北路。当时在环城北路北弄平湖看守所后面特意留了一段老城墙,为县中队士兵靶场,当年时不时可以听到士兵打靶的枪声。            

       与白地相交就是东小街,沿环城东路向北到龙梢,往东是冯家桥,过冯家桥就是东门外了。往西是水洞埭,通往水洞埭有座水门,俗称“水洞门”。笔者小时候水门尚存,水门两侧有石板相连,水位高时需要趟水过水门。那个年代家长都忙于工作,所以放学后,水门上下都是玩水的小孩子,一不小心回家时就成了湿孩子,一顿板子肯定是免不了。

东大街

       沿东大街向西行,左边是市河,沿河街面都是各类商店。东大街是老城主要商业大街,商店多以绸布、银楼、药房、酒馆、钟表店为主,建筑基本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房屋。东城门楼是平湖城墙中最晚被拆除的,记忆中好像是20世纪70年代初才拆除。东城门南靠河边有一家饭店,名“东方红饭店”,当年在平湖城也算比较大的饭店,能够承接结婚酒宴。沿街南侧印象比较深的商店有一家钢混结构的两层洋房,是一家药房,一直营业至解放路拆迁改造。“五九饭店”开在孟家桥东面一点,店后面有一座小桥与东小街相连,还有孟家桥西侧的特产商店、城关工贸公司、东风照相馆等。

       东大街北侧是学宫,包括孔庙、明伦堂、龙吟阁等建筑,抗战胜利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19461958)曾作为县政府驻地。其中孔庙正殿为三阶崇台、飞檐翘角、斗昂雕梁、巍峨壮观,为解放前县城最高建筑(原县城最高建筑、高23.3米的龙吟阁,194611月被拆除)。县政府搬出后,为商业局、平湖印刷厂址。往前走就是成双弄,北与儒学弄相连,弄内有原平师附小,成双弄西面就是长乐茶馆了。长乐茶馆在老城人气极旺,关键它是一家档次较“低”的茶馆,消费人群主要为社会务工人员,有“饭头”(炊事员),“脚班”(搬运工人)等。茶馆除了喝茶之外,四周还开了不少其它店,如:理发店、点心店、香烟摊、放西洋镜的小摊位等,是一家典型的“七十二家”商贩市场。茶馆后面还有一条“暗弄”连通儒学弄,茶馆旧址后来建了平湖第一百货商店。

       过了长乐茶馆往前是城隍弄,因在城隍庙西侧,故名。弄口东侧是原平湖公安局驻地,后来的平湖供销大厦就建造在此。弄西口有家很有名的“兰园糕团店”。沿弄往里走就是人武部驻地。弄西侧有条名“东石街”的小弄,连通着西石街与后石街,可以一直走到建国北路。弄东是儒学弄,因位于孔庙边,故名。弄堂与环城东路相通,弄堂口原为县人民法院驻地。弄内还有一条小弄,名“计家弄”,为曲尺型走向,现弄名仍在,只剩一幢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城隍弄北原有一座小桥,名“游桥”,跨过桥就是水洞埭与北弄,桥西北口原是鲁简肃北园所在旧址。现平湖书场(张宅,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面原有一个小土坡,西侧有条小弄,名“眉毛弄”。土坡北面原为一条河,西连县后底,东接水洞门,20世纪 60年代废。游桥东侧是平湖食品厂,沿河往东是民居,一直可以走到水洞门至环城东路。北弄3号曾长期是公安局看守所,这个门牌号老平湖人都知道。穿过北弄就是环城北路了,当年就是平湖北城墙。20世纪20年代起,北城河外有顾家廊下等民居聚集点陆续形成。当年顾家廊下有一座很有名的尼姑庵――“陈州庵”。如今庵堂旧址仍在,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平湖师范又搬迁到此,原此处居民进城必须要绕道北城门(在仓弄北),相当不便,1932年在北弄北城墙开了一个口,在护城河上建造了一座桥,方便城外居民进城。此桥取名“便民桥”,抗战时期被日伪拆除,1946年重建。


       环城北路有一处利用地下防空洞建设的游乐场所,那就是“平湖地下游乐场”,当年可是老城人民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内有茶室、哈哈镜、滑冰场等设施。坐着简易的升降机下防空洞的情境,已深深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

       城隍弄往南是孟家桥,过桥就是东小街。此桥建于明朝,原为单拱石桥,民国年间因方便人力车通行改建为单孔石板桥。城隍弄往西走是“宝兴双塔”。双塔始建于后唐清泰年间,后两度重修,位于德藏寺山门两侧,而老平湖人则更习惯称“北寺双塔”,19668月毁于“文化大革命”运动。往里走是解放路小学,校门西侧是西石街,因位于德藏寺西而得名。街西是红星被服社,街东是解放路小学教室。再往北是一条三叉路,往右转是后石街,往西转就到了建国北路了,路口北是城关中心医院,路口南是平厅书场。

       双塔对面有一家老平湖人都记得的店,名“平湖冷饮室”。在20世纪80年代初,老城只有这家店才能制作冰制食品,如:刨冰、冰镇绿豆汤、冰镇白木耳汤、冰镇八宝饭等;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在炎热的夏天能够喝上冰凉的饮料,那种感觉绝对不要太好噢。只是这种待遇对于我们来说一个夏天最多只能享受一二次,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消费不起啊!

       过了双塔,前面就是老城另一条主干道——建国路。旧时南河头河水流向东湖时在原施弄口(今人民路与建国路交叉口)一分为二:一路向东沿汤家浜经启元水门流入东湖;一路一直向西与县后底河相连,名“甘河”。明清时南门至文昌桥(南河头口)称大南门街,民国23年(1934)拓修。民国28年县城沦陷期间,日伪填甘河、拓阴阳弄至杨家桥,与大南门街相连,全长630米,路幅6米,为砖石泥结路面,时称“铃芬路”。民国34年改名建国路,以大街为界,分南、北路。1964年,用拆除的城墙砖铺设大滑桥到西小街段为砖面路,并拓宽至7米;1976年起,由原杨家桥延伸至环城北路。

西大街

       过了建国路往西就是西大街了。相比于东大街两侧商店林立,西大街商店就少了许多,旧时以南北货、酱园、烟纸为主;过了消防队往西基本是民居了。建国路与大街交叉口平湖人习惯称为“十字路口”。当年在十字路口有两家大店,东面是烟糖食品商店,西面是劳保用品商店,都是两层水泥结构楼房。两家店堂都横跨市河,U型店面,可以从大街进店,小街出来,当时过年的食品配给票基本都在烟糖食品店买,如香烟、花生等。

       进入西大街,南侧有一座通往西小街的桥,名“汉水桥”。此桥始建于元至正年间,与孟家桥一样民国年间改拱桥为平桥。桥南有一家民国时期老城最好的旅馆:同安旅馆。旅馆为三层,这在当时的老城也算是“高层建筑”了。同安旅馆设施齐全、服务周到、房租合理、清洁卫生,因此受到了南来北往客人的欢迎。当时平湖每天有两班轮船来往上海,该旅馆也就成了上海旅客的首选住宿地。

       桥西有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两层半洋楼,是以前的恒泰祥绸缎庄,当年是平湖实力最强的商家之一,老板建造的这幢楼也是县城最漂亮、最洋气的楼房。解放后变为电力公司电费收款处,对面有一家旧货商店,商店出售的都是居民典当后没有赎回的东西,以衣服、鞋帽、日用品为主。

       再往西就是平湖电影院了,也是县城晚上最热闹的地方。影院门口站满了没有买到票在等退票的人,小商贩手挎竹篮,里面都是用旧报纸包成三角包的南瓜子,五分钱一包。当年能够看场电影,吃包瓜子,是笔者小时候最享受的待遇了。电影散场后从西面出来,后来这条路得名“影院弄”。电影院门口有一眼井,印象里井口不大,但井里面很大,水位也高。

       电影院西面是消防队,沿街面三间,停了几辆人力消防车,发生火灾时救火员一边推车跑,一边打响车上挂的铜铃,以示路人靠边让路。消防队后面是自来水厂,19655月第一座自来水塔在此建成,老城开始向居民供应自来水。

       平湖县衙原所在地在电影院西侧,平湖人俗称:老县政府。从平湖设县开始,县衙一直设在此地,明清两朝先后有16位知县修、扩建县署,规模最大时有房120余间。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县城,县衙被焚。同治八年(1869)按原来县衙规模重修。民国26年(193711月,县衙被日军飞机炸毁,变为一片荒地;后成为徐鼎丰酱园存放原料的地方,几十只大缸整齐排列,都用大棕草帽盖住。靠县后底河的一片平地,是马戏团来演出的必选之地。此地还有一个用处,就是每年夏天时,县有关部门都会组织吃“种子西瓜”,在平地放好几排桌椅,四周用绳拦起来,居民进去挑出自己中意品相好的平湖马铃瓜,可以吃半只,也可以吃几片,但是西瓜籽必须吐在桌子上,以留作明年的种子;当年在那里还有一座石牌坊。消防队的南面原有一座桥,名凝瑞桥,老平湖人称之“县前桥”,原为单孔石拱桥,清雍正八年(1730)建,后毁于战火;宣统二年(1910)重建,为木桥,1965年拆除。桥北堍处建有一平台,“文化大革命”时是红卫兵宣讲的场所。平台东面也有一家饭店,原名“同兴馆”,“文化大革命”时更名“人民饭店”。

       消防队西面有一家水果店,店面为L型,西大街从这里开始变窄,基本是原宽度的一半,并一直保持至西孟家桥,街面两旁基本是民居为主。水果店西隔壁是城关镇政府,镇政府西隔壁是酱园弄,徐鼎丰酱园就在此弄内,故名。往西是北混堂弄,穿过弄堂往西就是香弄浜,有一幢3层砖木结构楼房,好像是人民医院妇产科楼房,因为不管什么时候路过总有股浓浓的消毒水味。北混堂弄往前是平湖图书馆,也是一幢大户人家的宅院,门不大,里面很大,天井布置得很漂亮。再前行左转是三登桥,右转是香弄,传旧时弄内有香作坊,故名。

       沿香弄往北走是香弄浜,继续往北是人民医院,转向西有一座小桥,名“三条桥”。此桥建造于明代,往北连接糖饼桥廊下和过家浜。过家浜东西走向,东起三条桥,西至仓弄,北侧是平湖袜厂。明朝万历和天启年间有位平湖人在朝为官,此人名“过庭训”。他出身县城,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天启初年,过庭训先后调任湖广参政,福建按察使。当时,正是宦官魏忠贤专权之时,但过庭训恬淡自守,从不与京师权门交往,得到了朝中正直大臣的敬重。后升任应天府丞,只可惜未上任就去世了。不知这过家浜地名与过庭训家有无渊源。

       香弄西侧是工人俱乐部,里面有县城唯一一家灯光篮球场,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后,总有驻平部队篮球队与平湖县队来几场友谊赛。后来又开设了城关第一个舞厅,俱乐部门口总挤满了穿着时髦的青年男女,这也是县城一景吧!

       过了工人俱乐部,前面是整条大街唯一东西走向的一座桥,名“糖饼桥”。桥东面是城关豆制品厂,桥西沿河是糖饼桥廊下;往前是馨德里,20年代南浔刘馨德在此建房,故名。里面有几幢好宅院,与过家浜相连。馨德里西面是平湖县第三百货商店,也是西大街最大的商店,过了此店左转是方桥。方桥对面有条暗弄,原为清朝胡晋筠“挹芳堂”私宅之陪弄,故名“胡家弄”。此暗弄有数百米之长,弄内漆黑一片,照明完全靠弄两侧民居开门或开窗,也是我们上学最喜欢走的小弄,时不时的装神弄鬼戏弄下同行同学,至今仍深深植于记忆中。弄北通过家浜。

       在胡家弄两边有好几家商店,也算是西大街比较热闹之地。弄西有一家南北货老店,名“公大兴”,在老城也算比较有名。弄对面有一家食品店,记得有一年“伊拉克蜜枣”就在这家店出售。蜜枣装在麻袋里,堆放在地上,营业员拆开封口,拿刀切成一块一块,因为经过长途运输和挤压,蜜枣基本都粘在一起了。

       再往西行就到仓弄了。仓弄全长460米,因清代积谷仓于此,故名。它是西北乡民进城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县城北门与仓弄相连。仓弄东侧有三条小弄,分别是过家浜、如意馆弄和仓浜。仓浜北面是平湖制药厂,往东是仓浜桥,与后俞家白场相通。西侧也有三条小弄,分别是仓西弄、西杨家弄与施家坟,其中仓西弄连接宫后底,是去平湖游泳池的必经之路。那时如果你去游泳刚好碰上换水,那池水冰冷透心凉的感觉只要是去过的人肯定忘不了。

       走过仓桥向西是平湖中学,那是老城设施最好,师资力量最强的学校。学校对面是仓浜,那里有几幢三层砖木结构民宅,是平中老师宿舍。再往北是环城北路,穿过马路是北门大桥,过了桥是平湖酒厂,再往西则是城北乡城西村。离酒厂500米处有平湖天主堂,原来有几棵大树,可惜后来都被砍伐了。沿环城北路向西走,可到教化桥,桥东堍是平湖至嘉善轮船上下处,这轮船是当年去钟埭镇的唯一公共交通工具。

       过了仓弄,前面有座通往西小街的桥,名“梯云桥”。往前就是城关中心小学(原佑圣宫址),再往西行右转是杨子廊下接杨子弄。此弄是我们游泳完毕退场的通道,记忆中好像此地的房屋已经不是那么多了。西面是二轻系统很有名的一家厂——平湖荧光电器厂。过了此厂就是冯家弄,因明朝给事冯汝弼旧宅在此,故名;弄口有片空地,名“冯家白场”。冯家白场对面就是平湖人民都知道的“当湖第一桥”,往西就是西城门,出城门跨过西孟家桥就属于城外了。

城外是西门外大街,连通白马堰。西孟家桥右转是西孟家桥廊下,再往北是平湖水泥厂,河对面是平湖中学。西门外民居不多,只有两条小弄,分别是牛贺弄和花街弄。

西小街

       沿西城门桥往南就来到了西小街。往西过德聚桥就是城西米厂和棉纺厂方向,往南是平湖人俗称的青阳地,当年是一片荒地。南面有座木桥与对岸相连,桥西是平湖工业系统大厂——平湖农机厂。再往南沿河滩有一片平地,是当时平建公司的水泥预制板场。沿西小街往东走是“当湖第一桥”南堍,与安吉弄相通,接韩家埭。小河东岸是西河滩,过了韩家埭右转是朝南埭,左面是杨家桥,过桥就是十字弄了。记忆中的十字弄很安静,白天行人也很少,十字弄南面后来建了平湖丝厂,往东就到了小南门街,也就是现在的新华中路。

        走过万安桥一直向东,梯云桥南堍是黄家弄,当年有一座耶稣福音堂就在弄内,弄东是南西弄,弄西是三官堂弄。再往南就是小南门街,沿小南门街往南,街东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平行小弄,分别是祈堂浜、酒甏弄,两弄之间有支路相通。酒甏弄南侧是城关中学,从酒甏弄一直往东通永凝桥,永凝桥西堍向南是日晖漾,直通小南门东城脚和南水门。小南门街西侧为碗爿弄,再往南就是十字弄,一直走到南护城河。街东沿河有一长排两层楼房,这就是小南门东城脚,后来在这里建了平湖农药厂。

       过黄家弄向东就是望云桥,桥西堍是南弄。印象中南弄有好几户大宅院,房子很大。南弄南北走向,与南西弄、祈堂浜相通,南弄隔河对岸是邢家廊下。走过梯云桥,西小街南侧有平湖调配站、剧团等单位,过了方桥南堍是官弄。官弄南接汇上,沿汇上向西行,右转连邢家廊下,左转通永凝桥堍。永凝桥堍转向东就是平湖人民最熟悉的南河头了。

       过了官弄向东行是金家弄,小弄与汇上相连。过了金家弄,前面就是大弄,大弄往南可以一直走到南河头。大弄西侧有建国路小学,东侧与观音堂前相连。

       当年在西小街此处,有老城最早的一口自流井,开采于民国18年(1929),水源来自地下百米。此井形状为北斗七星形,为七眼六孔,寓“众星捧月”,方圆百米之内的居民都以此井水为日常生活用水,延续至1965年。

       过了大弄,前面是徐家弄,沿徐家弄一直往南,西面通观音堂前,东侧通施弄,南面接杨居弄通南河头。过徐家弄向东行,西小街南侧有建筑公司办公楼及平湖戏院后门,再往东行就是建国路了,穿过建国路就来到了东小街。

建国路

       从西小街右转进入建国路,一直往南行就来到了南门。站在南门桥上,桥南右边是平湖最早的汽车站,一幢砖木结构的平房,北面是平湖搬运站,对面是南门广场和平湖电厂。南门广场原为演武场,民国年间为公众体育场一直使用至20世纪90年代。桥北堍至东、西小街口就是建国南路。

       从建国南路向北行,左边是勤俭路,是利用南城墙址修筑的道路。路南有平湖农机实验厂,一路往西可到南水门桥,过桥就是小南门东城脚和日晖漾。不过桥右转就是南河头港南,胜利粮管所粮仓就在此。勤俭路北面与博陵里相通,沿建国南路往北走,西侧有南台弄和北台弄两条东西走向的平行小弄,分别通向博陵里、荷花池、朝东埭。荷花池南面是平湖橡胶厂。

       建国路东侧在勤俭路口对面,原是胜利卫生院旧址,后为物资局大楼。前行就是环城南路,笔者小时候南城墙尚存,站在城墙往南望,可以清晰看到乍浦九龙山。沿环城南路往东走南面是虹桥,过虹桥往东是原供销社仓库、煤场、副食品加工厂等。当年的西宝塔桥是一座小石板桥,过桥是原平湖铸钢厂,报本塔就被围在厂区内。虹桥北面是县政府南大门。南大门对面有一幢楼房是原来农业银行办公楼,砖木结构,应该是大宅院,后为广播站与二轻总公司办公楼址。沿环城南路转向东,到了白果树底,原有一棵银杏古树,比松风台的年代还要久,可惜在筑环城路时被砍了。树北面有周家大宅院,是当年老城数得上的宅院,后来是县政府招待所及县级干部住处。过了白果树往东是环城东路,鲍家汇和汤家浜就在前面。

       过环城南路口往前,原来是县政府食堂,边门就开在建国南路。再往前是县政府西大门,当年传达室桌子下有只木盒,里面有枝步枪,是值班人员的防身武器。西大门往前是书院弄和混堂弄,两条东西走向的平行小弄。原来书院弄与混堂弄相通,书院弄南面就是县政府大院。由于在县政府原三层办公楼后面建了一幢书记楼,就把书院弄与混堂弄阻断了。书院弄口有二轻钟表社,沿混堂弄一直往东至汤家浜港南之间原有一座小桥,名“塘基桥”,汤家浜河水流入东湖时在这里分叉流向南面的鲍家汇。混堂弄内有制帽厂,弄两侧有好几户大宅院。

       混堂弄口是南滑桥,桥西是施弄。弄口原有一家糕团店,店里的糍饭团、青汁圆团是我们这代人的记忆。旁边是肉店弄堂,现是景江宾馆址。施弄向西可通杨居弄,右转连观音堂前与徐家弄。从南滑桥至东西小街口的建国路,1964年利用拆除的城墙砖铺设路面,此路面吸水性强,防滑,至今印象很深。糕团店北面是一家油盐酱醋店,再过去是城关粮管所、二轻手工业联社门市部和平湖戏院。戏院北面是五交化商店,在西小街与建国南路口,县城最早的黑白电视机都是在这家店买的,而且要凭票。

       过了南滑桥右转就是汤家浜。汤家浜南北走向,从建国路至环城东路,与南混堂弄及汤家浜港南隔水相望。路段北侧有一小弄为桑园弄,走过弄口往南有二轻玉石雕刻厂、木材公司等单位,越过环城东路就是南廊下。

       汤家浜往北是平湖旅馆、新华书店和平湖土特产商店;往西是平湖面店,店里面的肉包子当年可是平湖一绝。面店西面是平湖饭店,两层楼,在20世纪80年代前那可是县城最好的饭店,一般有条件的人家结婚酒宴都放在平湖饭店,油爆鳝丝、炒蹄筋、火腿丝海参、八宝饭……那可都是饭店的当家菜。

       东大街与建国北路口有一家源丰盛棉布商店,每个柜台都有钢丝线与收款台相连。收款台位于店中心,位置高于柜台,营业员收了钱后,连同收据一起用挂在钢丝线上的夹子夹好,用力一推,夹子滑向收款台,收款员核准钱款后把该找的零钱、收据推回柜台;此情此景,现在再也看不到了。走过中心医院是邮电局大楼,北面就是平湖建城的见证物之一——古银杏树。此树种植于公元842年,比平湖设县早了588年,比建城早了711年。

       古银杏树所在之处名松风台,原是老县城一处风景名胜点。民国20年(1931),县城的商贾豪绅共同集资在松风台建造一座戏院,取名“新民戏院”。该戏院在当时的县城应该算是比较大的建筑物。戏院坐北朝南,是部分砖木,部分钢筋砼结构,总座位在500只左右;座位使用铁脚翻板椅,内部装饰参照了上海戏院的装潢,在浙北地区首屈一指。建筑虽好,却命运不济,民国2611月(1937),新民戏院毁于日军炮火中。松风台后也曾经有过老城第一家公众体育场,后废。

       邮电大楼西面是县后底了,为什么叫县后底呢?因为它的位置在原县衙后面。县后底南面原是一条河,从建国路到县后底要走杨家桥,所以桥北就是杨家弄,西面有一片民居,分好几条小弄,分别是前俞家白场、后俞家白场、文弄、马弄。大家对县后底比较有印象的应该是人民医院、北党校(后曾为平湖人民检察院)和平湖袜厂(化纤厂是以后的事了),分别位于北水门河东西两侧。人民医院原在县后底河北面,是一大片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印象中住院部的房屋较好,楼层高,房间都有天花板(吊顶),应该是大户人家的宅院。医院南面原有座石桥,名“韦驮桥”,20世纪70年代初在桥南建造了门诊大楼,过桥南接香弄、香弄浜,右转是三条桥连过家浜。县后底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抽干河水,建起了防空洞后填土变路,才有了如今的县后底路。

南河头

       在书院弄口对面,原来是甘河,河水从南河头出来沿建国路转东折向汤家浜,所以在原河面有两座桥,南面是文昌桥,北面是南滑桥。在文昌桥南面原有一家烟杂小店,小店南面与北台弄之间有一幢两层小楼,好像是什么银行。过文昌桥右转是干河街,向北至施弄口,往西则是南河头,有三座石桥与南河头港南相连,分别是:利市桥、马家桥、八字桥。往北则有杨居弄、新街弄、堰上三条小弄通往徐家弄、大弄、金家弄、官弄与西小街相通。从文昌桥至汤家浜口河道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改建为防空洞而填土筑路,南河头水流由此不畅。

       走过文昌桥向北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氏庄园”了,这座庄园平湖人民都知道,笔者就不多讲了。

       利市桥往南通北台弄,穿过北台弄往南是博陵里直通南台弄。博陵里中段转向西则是荷花池,明朝督饷马嘉植故居在此,因屋前池塘开满了荷花,故名。

       马家桥北接新街弄,南通南河头港南和朝东埭,桥北堍有原稚川小学旧址。南河头港南原胜利粮管所址过去是葛家所有。葛家藏书楼“传朴堂”就建在此,它与当时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号称浙江三大藏书楼。朝东埭前面向东原有一座木桥与对岸相通,可去荷花池,笔者小时候放学后经常去走,年久失修,只有几根圆木与对岸相连,过桥人摇摇晃晃,甚为惊险。八字桥北接堰上,向北右转是观音堂前,也就是今天的人民路,继续往北则可西通官弄,东连金家弄。八字桥南是南水门,过南水门桥就是日晖漾和小南门东城脚。过八字桥往西至河边右转是永凝桥堍,一直往北通汇上和邢家廊下。

东小街

       平湖饭店北面是东小街,北侧基本为民居,而南侧有平湖浴室。那是老城唯一一家浴室,冬天中午12时开门,就一池热水,所以洗澡要早点去;大厅放了四排竹躺椅,取暖靠燃煤炉子,废气通过铅皮管子排向窗外;遇上节假日洗澡人非常多,后到的人只能站在椅子旁边等候,这也是过去澡堂一景;浴池墙上挂有干丝瓜筋,方便浴客自行擦背。浴室往东有第一粮站、福安旅社,再往东是增祥里,那是原县财政局、房管会所在地。增祥里的房子都是大户人家民宅,有好几幢三层楼房,这在老城是不多见的。增祥里往南走,有一条小弄直通汤家浜,沿途有两排平房,是当年机关托儿所址。

       过了增祥里往东是桑园弄,弄内有宋朝鲁氏古墓。明沈懋嘉曾诗云:“家家寒食各纷纷,留得轻风上绣裙。满地纸钱人不扫,草花红过鲁家坟。”鲁宗道,曾任海盐县令三年,政绩卓著,他晚年慕当湖风景秀丽,定居当湖镇,死后葬于当湖西侧,墓道两旁植树。后子孙繁衍,聚居于此,又有他姓迁来,逐渐形成桑园弄。解放后,桑园弄口建平湖木器厂,鲁公古墓被围在厂区内。“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古墓遗迹荡然无存。现在原东小街桑园弄口址建有“鲁公亭”,以示纪念。桑园弄在老城是一条比较长的小弄,有200多米,往南分为两条,一条直通汤家浜;一条则折向东,通环城东路。桑园弄口两侧有粮食局、卫生防疫站、百货批发部、平湖木器厂等单位。

东门外

       旧时人们出行及交通运输以水路为主。东湖发达的水系连通东南至乍浦,西到海盐、嘉兴,东北则通东乡十八镇,连接金山、奉贤,直抵上海。东门外沿湖300多米的河岸线优势促进了商业的繁华,所以县城商业中心是东门一带。当年从东城门出城,走横街,拐入后街,沿街铺面都是各类商行,此局面一直维持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公路运输的兴起,整个城市商业重心向南和西发展。

       从东城门往东跨过猪行桥是横街。横街南面是保安街,与横街平行。过保安桥往南就是轮船码头,保安桥西面有座与其平行的小桥,名“外河桥”,通往白地。往东有一小弄,名“五居头”,内有水产公司办公楼。保安街最东则是大湖墩。大湖墩是我市现存最古老而且又蕴含丰富当湖文化内涵的名胜风景地,它见证了平湖几百年来的变迁。民国17年(1928),县城商贾集资兴建了湖墩桥(此桥乃县境内第一座钢筋水泥桥),人们不必再用渡船摆渡去湖墩。解放前,大湖墩叫中山公园;解放后,更名为人民公园,1982年改名为东湖公园。

       横街北侧有三条小弄,分别是西廊下、东廊下、庙街。西廊下往北可至东城河滩。东廊下南北走向,东侧有两条小弄与庙街相连。庙街,因弄内有显忠祠,俗称大王庙,故名;祠内祀奉西汉大将军霍光。明沈懋嘉诗云:“花街东伴是侬家,闲看迎神晚放衙。拂拂红旗春赛罢,霍王祠下采藤花。”说的就是当年霍王祠的景色和民俗。平湖民间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经常侵扰沿海,一次侵占乍浦后,直赴平湖,当走到东湖边时,突然看见一位头戴金盔身披铠甲的巨神坐在城头上在东湖洗脚,身旁一杆大旗,上书“霍”字。倭寇大惊,慌忙逃走。时任知县刘存义将此民间传说撰文记载,为感谢霍王显灵佑民,人们集资大修庙宇,重塑金身,并议定在霍氏诞辰农历四月十八日起,连续三天挂灯纪念。当时庙街、后街、横街、保安街、东大街和东小街是挂灯最热闹的地方,家家商店门口挂灯。猪行桥、永康桥、里河桥、通灵河桥等处搭有可拆卸的桥亭,桥亭两旁有板凳,可供游人休息。此民俗一直延续至平湖沦陷方止。街口原有一药房,弄内有打铁铺等,弄东侧有雀干弄、东冯家弄与后街相连,弄北通庙弄,接东林寺街。

       后街是东门外主要商业街,南起公园桥,北至吕公桥,全长约300米,沿街有粮食交易所、苗猪市场、竹行、石灰行、城北供销社等单位。后街西侧除了雀干弄、东冯家弄外,还有东林寺街、扎蒸弄、后安吉浜;靠东湖一侧原名航船浜,以前停满了来老城交易农副产品的小船,故名,后河道淤结填土变路。

       扎蒸弄东西走向,西接前安吉浜,再往前是南北走向的面坊弄,与财神弄平行;往北是吕公桥西桥堍,桥堍下是地方国营平湖油厂;往南走过到右转是东城湖滩,走过冯家桥就是环城北路。



       让我们记住平湖,记住这座曾经带给我们欢乐童年、美好青春的老城。虽然她的容颜不再,但在我们这一代的心里,永远是那座水墨烟雨的江南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