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33
- 金钱
- 5
- 威望
- -15
- 注册时间
- 2018-03-14
- 最后登录
- 2019-12-21
|
当你总对孩子说 “快点,快点!” 孩子会更想慢下来 980[]&(
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2"JIlS;J}7 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有催促过孩子,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会对孩子说:“快点快点快点!” - C8h$P M
HlP)' ; #e-pkV 为什么要接连说那么多“快点”?似乎一个“快点”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着急,但是孩子也没有快起来呀。 lbTz (9@6M8A !dSY?1>U< 有位网友在微博说: 3fn6W)v? A]ciox$AjW w/>k 3mpEF<z /dBQ*f5 小时候吃饭,听到大人说得最多的是:慢慢吃;出去玩的时候,听到大人说得最多的是,慢点走、别跑。 ^]AjcctGr NCl$vc;, i%v^Zg&FU 但是稍大一些的时候,听到最多的是: GS \- A0o6-M]'0 }JAg<qy} - 快点吃, Kx$?IxZ
- 快点走, Xpjk2 [,
- 快点做作业, z`m-Ca>6
- 甚至还有快点玩…… +X"TiA7{j
My
Af~&Y+ FpCj$y~3 4s.wQ2m k
h#|`E#, F(}d|z@@
NuW9.6$Jrf 同样是这个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他慢,大一些了,又要他快…… h}rrsVj3 \Qz>us=G ,$7LMTVDrE 孩子会困惑到底是要快还是要慢?也许,是我们成年人太过注重孩子在我们眼里的样子,而没有看到孩子本来的样子。 qEX59v N{
;{<C9Z _sJp"4? s%;18V:pi 当孩子没有成为父母眼里的样子,孩子的行为,可能就成了父母眼中的问题行为,甚至,因为长期处于父母的投射下,孩子的行为就真的演变成了问题行为。 =`Nnd@3v $Ob]JAf} -9vAY+s. 当我们太过注意孩子的问题行为,觉得有问题就需要修正,但问题行为的背后,往往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KTDQA\ 这也说明了一个现象:孩子与成年人一样,都处于同样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孩子在适应成年人的生活状态,孩子需要跟着成年人的节奏走。 Y#3m|b45n 86.!sQ8b );7csh% ] QtG gWtC 大人们总是会希望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sw8Ic\vT +TA(crD 孩子吃饭吃得慢的时候,有些家长忍受不了,于是拿起勺子给孩子喂饭。 '+Ts IJh 和孩子一起逛动物园,孩子还在看着这个动物,家长就催促说看了很久了,该往下一个景点走了。父母之所以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正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的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__'Z0?.4# axonqSf rh/3N8[6 所以父母必须处于主动地位,要求孩子跟着成年人的节奏走,却不曾想过,这样会打乱了孩子自己的节奏。 Q->'e-\E<" OJQ7nChMm ayHI(4!$j 成年人和孩子的节奏是不一样的,这有明显的生理差别、智力认知差别。 =}u;>[3 q$~S?X5\ }a-ikFQ] 孩子很难达到成年人眼中的快,而且这个快是个主观题,爸爸和妈妈的标准不一样,妈妈这次和上次的标准又不一样,多快才算快啊? 1 NLawi6 ^FF{71; !5Z?D8dcx 孩子没有办法认识到,父母要他快究竟是要多快,所以孩子也很难变快。 [}}oHm3& 1K4LEga` Nr6YQH*[ 为什么会越催越慢呢? (a@cK, 如果从父母的动力来看的话,孩子的慢,不仅打乱了父母的节奏,而且把父母心中对孩子理想状态的想象给打破了,这会给成年人带来一种失控感。 y @h^ c[@>#7p`o ,1RW}1n 因为我们都不想让事情处于失控状态,更不想孩子变成我们不喜欢的样子。 R~[
u|EC} E}.cz\!. <o^mQq& 学习本该是孩子的事情,但是父母为不失控,为了自己的自恋,过多的介入孩子的成长节奏。 FxD\F :.DCRs$Q L&q~5 9 因为家长边界不清,于是孩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也会困惑,什么才是自己的事情? `p*7MZ9- ;@
%~eIlu uA*Op45 如果这是我的事,为什么我不能选择和控制?为什么需要按照父母的节奏走? Dbz\8gmY 5/>G)& DV]Kd
7 家长的介入,会让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削弱。 $1#|<| SL>>]A,E<` 原本孩子只是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因为父母的介入, 孩子的重点就不是在做好事情上面了,而是变成了找寻自我的内在斗争:是自我功能被父母外包,还是为自我权利去做斗争? _nOio ? R-bICGSE 如果“快”是你的,那“慢”就是我的,磨蹭的孩子,通过时间上的延长,来拓展和确认自我范围,于是,孩子就变得越来越慢,因为他会觉得,“慢”才是他自己,快的都是父母。 $bD 3 X*}S(9cg\i >LwAG:Ud 所以有这么一种有趣的现象,有些老师的孩子,学得最差的科目就是自己所教的这门。因为数学老师过于在意孩子数学的成绩,孩子就会有种自我被入侵的感觉,为了和父母有所区别,所以孩子想用自己的差和父母的好产生对比,以此找到自我。 {b7P1}>-* -L</,>p Et# }XVCJ 但是,在这场斗争中,孩子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不如意的。 /$]dVvhX% kSoAnJ| :G$NQ*(z [align=start] - 赢了,做自己了,就变成是一个磨蹭的人,因为认同了家长的投射,不由自主的成为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样子。但是没办法,只有这样能和父母区别开来,他们是他们,自己是自己。 _OHz 6ag
%t:1)]2 g}L2\i688 [align=start] - 败了,不做自己,听父母的,就有种自我边界被侵占了感觉,就算是“快”,也是被他人要求以后达到的。 &=K-~!?
jQ1~B1( 6@; w%Ea 所以,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要么学会了取悦他人,学会了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要么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感到自己是不好的,认为不好的才是自己。 %[Ia#0'Y@ z| i$eF;x3 c|hKo[r) 这都容易让孩子丧失真实的自我。 L)HuQVc g pJK puoiX VDCrFZ!] 怎么办? ,dK% [ nNq| v=L GDZe6* 一. 尊重孩子的磨蹭 6(<AuhFu (~zdS. 适当的催促孩子,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有过多的催促时,通常是父母自身的焦虑。 Y')in7g s[8<@I*u gP^'4>Jr 当父母不能看到自己的焦虑,就容易将焦虑投给孩子。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甚至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感,甚至为了找到自我,故意要和父母反着来,所以孩子越催越慢。 W~Eq_J?I Q^ bG1p//. rQ@,Y" 二. 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r:D]?8oC ]e7D"" 分清磨蹭是谁的事,结果由谁来承担。 6pxj9@X+ YdhrFw0`~r FzFY2h;n]B 孩子迟到了,那么迟到的责任由他自己承担。孩子只有在体验到磨蹭给他自己带来的损失之后,他才会有自己的动力去快起来。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Y2h vC UIIunA9 ,`S"nq 当孩子发现,自己要去承担这些的时候,他的自我功能也就回到了自己身上。 Hg*6I%D[So v=iz*2+X oC>^V5 n[AJ'A{ 三.用你的言行引导孩子的言行 !> 3QM.X^ANH 当孩子磨蹭时,家长会引出焦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好像就是吼孩子,甚至是打骂。但这往往会把孩子吓住,他们这时候的快,是因为害怕,不是发至内心的动力。 6TlkPM$~2 r]kLe2r:B ;'p X1T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比如借助闹铃,提醒孩子事情大概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共同完成一些事情,做什么事用多长时间,让孩子感受成年人对时间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2gg5:9 bmzs!fg_~R }m\ J$]d%p_I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描述到: OfbM]:}<3
=y[eQS$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oRmN|d ~4 j;J4]]R;o xAon:58m{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qf(!3 T1\.~]-msb {6a";Xj\e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Bn-%).-ED \ bd?
`."
孩子有自己学习和探索的节奏, 或者我们可以试着 去感受和理解孩子。 }7wQFKME
或者, 我们也可以试着 不再对孩子说“快点,快点”。 hdfNXZ{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