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11326阅读
  • 0回复

[育儿指南]孩子越催越慢,这是为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33
金钱
5
威望
-15
注册时间
2018-03-14
最后登录
2019-12-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8-03-26 15:04:49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当你总对孩子说
“快点,快点!”
孩子会更想慢下来 99`w'Nlk  
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T*SLM"x  
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有催促过孩子,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会对孩子说:“快点快点快点!” 7M4J{}9  
$OdBuJA  
+v 3: \#  
为什么要接连说那么多“快点”?似乎一个“快点”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着急,但是孩子也没有快起来呀。 7l$ u.[  
r180vbN$  
q?Csm\Y  
有位网友在微博说: 3N-pND0>p  
Y2XxfZ j  
2C}Yvfm4  
8C8S) ;  
WA,D=)GP  
小时候吃饭,听到大人说得最多的是:慢慢吃;出去玩的时候,听到大人说得最多的是,慢点走、别跑。 P`{$7ST'Hh  
[520!JhZY  
ye=4<b_  
但是稍大一些的时候,听到最多的是: qzJ<9H  
o+}k$i!6  
KUYwc@si\  
  • 快点吃, zG<<MR/<  
  • 快点走, [tof+0Y6  
  • 快点做作业, $A9Pi"/*z  
  • 甚至还有快点玩…… lH`TF_  
ohq Thl  
]vB\yQE  
x55W"q7  
/{`"X_.o  
65dMv*{  
_~;%zFX  
同样是这个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他慢,大一些了,又要他快…… gN />y1{a  
{pH#zs4Y  
,8Po _[  
孩子会困惑到底是要快还是要慢?也许,是我们成年人太过注重孩子在我们眼里的样子,而没有看到孩子本来的样子。 [.fh2XrVM  
1s@QsZ3  
&K60n6q{aQ  
C 'MR=/sd  
当孩子没有成为父母眼里的样子,孩子的行为,可能就成了父母眼中的问题行为,甚至,因为长期处于父母的投射下,孩子的行为就真的演变成了问题行为。 bY.VNA  
K$Vu[!l`  
wpYk`L r  
当我们太过注意孩子的问题行为,觉得有问题就需要修正,但问题行为的背后,往往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Z5Im  
这也说明了一个现象:孩子与成年人一样,都处于同样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孩子在适应成年人的生活状态,孩子需要跟着成年人的节奏走。 (m,H 5  
mi<Q3;m  
aIFlNS,y  
QEf@wv;T  
大人们总是会希望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n<j+KD#a  
0&|0l>wy.  
孩子吃饭吃得慢的时候,有些家长忍受不了,于是拿起勺子给孩子喂饭。 Ms,MXJtH  
和孩子一起逛动物园,孩子还在看着这个动物,家长就催促说看了很久了,该往下一个景点走了。父母之所以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正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的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dt:$:,"   
/P@%{y  
cZ?$_;=  
所以父母必须处于主动地位,要求孩子跟着成年人的节奏走,却不曾想过,这样会打乱了孩子自己的节奏。 I/tMFg  
<fG\J  
Nz.X$zUmY  
成年人和孩子的节奏是不一样的,这有明显的生理差别、智力认知差别。 "lw|EpQk`  
D0xQXC3$`  
5Y^"&h[/  
孩子很难达到成年人眼中的快,而且这个快是个主观题,爸爸和妈妈的标准不一样,妈妈这次和上次的标准又不一样,多快才算快啊? ciN\SA ZY  
96<oX:#  
t!3N|`x  
孩子没有办法认识到,父母要他快究竟是要多快,所以孩子也很难变快。 X>=`l)ZR  
9/29>K_  
"}qs +  
为什么会越催越慢呢? cbyzZ#WRb  
如果从父母的动力来看的话,孩子的慢,不仅打乱了父母的节奏,而且把父母心中对孩子理想状态的想象给打破了,这会给成年人带来一种失控感。 f\dfKNm6  
$Q8 &TM}E  
/Yp#`}Ii  
因为我们都不想让事情处于失控状态,更不想孩子变成我们不喜欢的样子。 -)oUb=Lk{  
s+lBai*#  
hI!BX};+}  
学习本该是孩子的事情,但是父母为不失控,为了自己的自恋,过多的介入孩子的成长节奏。 N4C7I1ihq  
vuPNru" 2  
').) 0;  
因为家长边界不清,于是孩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也会困惑,什么才是自己的事情? $~.YB\3  
)S%t) }  
[z2UfHpt~  
如果这是我的事,为什么我不能选择和控制?为什么需要按照父母的节奏走? Dho6N]86r  
]<f(@]R/d  
T2<%[AF0  
家长的介入,会让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削弱。 ]5S`y{j1  
N$]er'`  
原本孩子只是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因为父母的介入,孩子的重点就不是在做好事情上面了,而是变成了找寻自我的内在斗争:是自我功能被父母外包,还是为自我权利去做斗争? *PnO$q@`  
nS%jnp#  
如果“快”是你的,那“慢”就是我的,磨蹭的孩子,通过时间上的延长,来拓展和确认自我范围,于是,孩子就变得越来越慢,因为他会觉得,“慢”才是他自己,快的都是父母。 QcQ%A%VIV  
sd\p[MXX  
y0mNDze  
所以有这么一种有趣的现象,有些老师的孩子,学得最差的科目就是自己所教的这门。因为数学老师过于在意孩子数学的成绩,孩子就会有种自我被入侵的感觉,为了和父母有所区别,所以孩子想用自己的差和父母的好产生对比,以此找到自我。 I_v}}h{  
+m%%Bz>  
Cn3 _D  
但是,在这场斗争中,孩子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不如意的。 B??07j  
Ha-]U:Vcx  
? /z[Jx.  
[align=start]
  • 赢了,做自己了,就变成是一个磨蹭的人,因为认同了家长的投射,不由自主的成为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样子。但是没办法,只有这样能和父母区别开来,他们是他们,自己是自己。 K-C,n~-  
{m>ylE  
BNNM$.ZIQ  
[align=start]
  • 败了,不做自己,听父母的,就有种自我边界被侵占了感觉,就算是“快”,也是被他人要求以后达到的。 `T[@-   
\6&Ml]1  
nPXP9wmh4x  
所以,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要么学会了取悦他人,学会了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要么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感到自己是不好的,认为不好的才是自己。 R>"Fc/{y  
0dC5 -/+  
v>} +->f  
这都容易让孩子丧失真实的自我。 YP_L~zZ  
)ciP6WzzbI  
4G(7V:  
怎么办? @!f4>iUy  
7:u+cv  
h:362&?]  
一. 尊重孩子的磨蹭 `2s@O>RV  
O+=%Mz(l  
适当的催促孩子,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有过多的催促时,通常是父母自身的焦虑 h7"U1'b  
6I@j$edZ  
W[O]Aal{  
当父母不能看到自己的焦虑,就容易将焦虑投给孩子。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甚至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感,甚至为了找到自我,故意要和父母反着来,所以孩子越催越慢。 xrg?{*\  
"g"a-{8  
v{a%TA9-  
二. 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r%1/J  
bJ!\eI%ld  
分清磨蹭是谁的事,结果由谁来承担。 TsaQR2J@  
f+ceL'fr  
vNGE]+QX  
孩子迟到了,那么迟到的责任由他自己承担。孩子只有在体验到磨蹭给他自己带来的损失之后,他才会有自己的动力去快起来。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UzD3VPg  
1W{N6+u  
>%U+G0Fq  
当孩子发现,自己要去承担这些的时候,他的自我功能也就回到了自己身上。 !|&|%x6@  
Q p>b  
B]"`}jn  
,\\ba_*z  
三.用你的言行引导孩子的言行 |^1U<'oM#  
TR0y4u[  
当孩子磨蹭时,家长会引出焦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好像就是吼孩子,甚至是打骂。但这往往会把孩子吓住,他们这时候的快,是因为害怕,不是发至内心的动力 ]WDmx$"&e  
2P"9m  
1^WGJ"1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比如借助闹铃,提醒孩子事情大概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共同完成一些事情,做什么事用多长时间,让孩子感受成年人对时间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NVv <vu  
\QK@wgu  
ZiJF.(JS  
LOx+?4|y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描述到: mgjJNzclL  
b]4dmc*N+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5&%X'jk  
sh$-}1 ;  
aDNB~CwZZ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pd'0|  
~U]g;u  
SU~a()"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9T}h2^`B  
QPx5`{nN  
孩子有自己学习和探索的节奏,
或者我们可以试着
去感受和理解孩子。
luf5-XT  
或者,
我们也可以试着
不再对孩子说“快点,快点”。
z5fE<=<X_W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