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33
- 金钱
- 5
- 威望
- -15
- 注册时间
- 2018-03-14
- 最后登录
- 2019-12-21
|
当你总对孩子说 “快点,快点!” 孩子会更想慢下来 qer'V
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w ?^h 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有催促过孩子,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会对孩子说:“快点快点快点!” >7Sl(
UY- }+RF~~H/ UEYM;$_@4o 为什么要接连说那么多“快点”?似乎一个“快点”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着急,但是孩子也没有快起来呀。 D``NQ`>A _*?"[TYfX my #u^O; 有位网友在微博说: ,IZxlf% SAo\H r/$)c_x` R_*D7|v :R*^Izs= 小时候吃饭,听到大人说得最多的是:慢慢吃;出去玩的时候,听到大人说得最多的是,慢点走、别跑。 2;(iTPz + { `|YX_HS ]ieA?:0Hi 但是稍大一些的时候,听到最多的是: '?>O
_>)"+z^r -$MC - 快点吃, JLV}Fw
- 快点走, u$@I/q,ou
- 快点做作业, )s7 Tv#[
- 甚至还有快点玩…… sq(063l
|I^Jn@Mq: kpreTeA] j{w,<Wt> Y1ilH-8 @p` CAB pZJQKTCG 同样是这个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他慢,大一些了,又要他快…… *Wo$$T iYQy#kO f;XsShxr 孩子会困惑到底是要快还是要慢?也许,是我们成年人太过注重孩子在我们眼里的样子,而没有看到孩子本来的样子。 huD\dmQ:] ;gu>;_ LsD9hb7 [W|7r
n,q 当孩子没有成为父母眼里的样子,孩子的行为,可能就成了父母眼中的问题行为,甚至,因为长期处于父母的投射下,孩子的行为就真的演变成了问题行为。 #vZ]2Ud=2 7'/2 :" ~JRuMP 当我们太过注意孩子的问题行为,觉得有问题就需要修正,但问题行为的背后,往往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Ibr.L] 这也说明了一个现象:孩子与成年人一样,都处于同样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孩子在适应成年人的生活状态,孩子需要跟着成年人的节奏走。 6l]?%0[* &*:)5F5 C05{,w? ,4T$ 大人们总是会希望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I%b:Z 5!Mp#lO 孩子吃饭吃得慢的时候,有些家长忍受不了,于是拿起勺子给孩子喂饭。 "91Atb;hJ 和孩子一起逛动物园,孩子还在看着这个动物,家长就催促说看了很久了,该往下一个景点走了。父母之所以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正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的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y#Sw>-zRq =28H^rK{ f<Um2YGW 所以父母必须处于主动地位,要求孩子跟着成年人的节奏走,却不曾想过,这样会打乱了孩子自己的节奏。 gsq[ 9 pmD-]0 HNUR6H&Fta 成年人和孩子的节奏是不一样的,这有明显的生理差别、智力认知差别。 -/7=\kao% VGUDUM.8 T2PFE4+Dp 孩子很难达到成年人眼中的快,而且这个快是个主观题,爸爸和妈妈的标准不一样,妈妈这次和上次的标准又不一样,多快才算快啊? @DC2ci
> y^|3]G3 e%0#"6} 孩子没有办法认识到,父母要他快究竟是要多快,所以孩子也很难变快。 vKOn7 .O-DVW Cm vc{]c
} 为什么会越催越慢呢? IV#f}NrfD 如果从父母的动力来看的话,孩子的慢,不仅打乱了父母的节奏,而且把父母心中对孩子理想状态的想象给打破了,这会给成年人带来一种失控感。 86 /i~s Ty|c@X #_L& 因为我们都不想让事情处于失控状态,更不想孩子变成我们不喜欢的样子。
#YYvc`9 GZ[h`FJg/ H_f2:Za 学习本该是孩子的事情,但是父母为不失控,为了自己的自恋,过多的介入孩子的成长节奏。 G]DN!7]@g WHavz0knf[ >s?;2T2"yx 因为家长边界不清,于是孩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也会困惑,什么才是自己的事情? N$a-i jL).B& !J(,M)p! 如果这是我的事,为什么我不能选择和控制?为什么需要按照父母的节奏走? \bl,_{z? G`lhvpifG tsC|R~wW 家长的介入,会让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削弱。 <21^{ yt1 U*U)l$! 原本孩子只是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因为父母的介入, 孩子的重点就不是在做好事情上面了,而是变成了找寻自我的内在斗争:是自我功能被父母外包,还是为自我权利去做斗争? kc']g:*]Y SK}g(X7IWH 如果“快”是你的,那“慢”就是我的,磨蹭的孩子,通过时间上的延长,来拓展和确认自我范围,于是,孩子就变得越来越慢,因为他会觉得,“慢”才是他自己,快的都是父母。 0Lz56e'j v6Wf7)d/1 c(g^*8Pb 所以有这么一种有趣的现象,有些老师的孩子,学得最差的科目就是自己所教的这门。因为数学老师过于在意孩子数学的成绩,孩子就会有种自我被入侵的感觉,为了和父母有所区别,所以孩子想用自己的差和父母的好产生对比,以此找到自我。 QAnfxt6 Wq&c,H UT7lj wT 但是,在这场斗争中,孩子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不如意的。 ]Tw6Fg1o> uqeWdj*Y (s*Uz3sq [align=start] - 赢了,做自己了,就变成是一个磨蹭的人,因为认同了家长的投射,不由自主的成为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样子。但是没办法,只有这样能和父母区别开来,他们是他们,自己是自己。 Kf<_A{s
#_sVB~sn@ CIvT5^} [align=start] - 败了,不做自己,听父母的,就有种自我边界被侵占了感觉,就算是“快”,也是被他人要求以后达到的。 ZUI9[A?
r_Yl/WW e[&3K< 所以,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要么学会了取悦他人,学会了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要么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感到自己是不好的,认为不好的才是自己。 WWD@rn sVf MCpK^7]k x(N}^Hu 这都容易让孩子丧失真实的自我。 =0fx6V ^52R`{ "8TMAF|i4 怎么办? /Z_ [)PTH J` --O(8Ml mBkQ
8e 一. 尊重孩子的磨蹭 ]H'82a PCnJ2 适当的催促孩子,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有过多的催促时,通常是父母自身的焦虑。 3evfX[V# :>ST)Y@]w J|8YB3K, 当父母不能看到自己的焦虑,就容易将焦虑投给孩子。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甚至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感,甚至为了找到自我,故意要和父母反着来,所以孩子越催越慢。 VOOThdR gCI'YEx c0p=/*s( 二. 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Z(VWu6 ?+tZP3' 分清磨蹭是谁的事,结果由谁来承担。 PH &ms %--5bwZi V)jhyCL 孩子迟到了,那么迟到的责任由他自己承担。孩子只有在体验到磨蹭给他自己带来的损失之后,他才会有自己的动力去快起来。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k8>^dZub LbI])M <Py/uF| 当孩子发现,自己要去承担这些的时候,他的自我功能也就回到了自己身上。 (\Zo"x;( \)kAhKtG *n?:)( emIbGkH 三.用你的言行引导孩子的言行 <$6E r R}<s~` Pl 当孩子磨蹭时,家长会引出焦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好像就是吼孩子,甚至是打骂。但这往往会把孩子吓住,他们这时候的快,是因为害怕,不是发至内心的动力。 leJd){ {X"]92+ F>R)~;Ja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比如借助闹铃,提醒孩子事情大概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共同完成一些事情,做什么事用多长时间,让孩子感受成年人对时间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j=QjvWD > o`RPWs w~?eX/; <q=B(J'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描述到: /UyE- "S
b#j5fEY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F+x} 6{WT;W>WT: ,IATJs$E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wf$ JuHPt 7)wq9];w
L(S.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moNtzE; dj**,*s
孩子有自己学习和探索的节奏, 或者我们可以试着 去感受和理解孩子。 Jl,x~d
或者, 我们也可以试着 不再对孩子说“快点,快点”。 - $/{V&?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