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19
- 金钱
- 65
- 威望
- 7
- 注册时间
- 2018-07-30
- 最后登录
- 2018-08-31
|
小学语文简单实用的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w4'K2 7 #'x?)AS nEm7&Gb 第一部分:词语 W6O.E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J"9r7\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0-^&zZ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5-#M/J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Zrd (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Q)Z..7 udGGDH M:M>@|) 二、动词理解 ]7t\%_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RuNH
(>Eb ? SP7vQ/ {,FeNf46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6\Vu#r 答:不能。因为: ]&U| d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mzB#O;3=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6E*Qz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Q!5qH& (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0juIkN# F[=lA"F^ )95yV;n 第二部分:句子 htYrv5q=M 一、句子分析 s| r7DdI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3|$wB= Zfv(\SI 6Y)^)dOi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W4*BR_H&* Gu`Vk/& 37-y 修辞的分析: 1IQOl (1)它本身的作用; 7(8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UT<bv}(J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Gd6 ;'ZCmY DUKmwKM"k 'eDgeWt/CQ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Pg
YP 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fC GDL6E _@pf1d$
$;i$k2n: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t
D!xI;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L+rySP #D/ }u./ y?z _^ppj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p:<gFZb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N"1x]1'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FR,#s^kF 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B
Ff.Rd95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K:
o|kd 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qVD!/;l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R;1vUio PtQ# @EP{VV G、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QjjJtKz XBWSO@M' ym*#ZE`B! 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zHoO?tGf ";?C4%L aRO_,n9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uX.E{ zNr_W[ =PKt09b^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R*<WdT(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xK),:+G(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iWN.3|r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u7Dv}\ N7$DRG/<b w
HHF=Q 三、仿写句子 FQ|LA[~ 公式: u5XU`!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OU.9 #|q U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fyg~KF}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pMlt7 ??zABV IJ_'w[k 第三部分:段、篇词语 mam5G!$ 一、标题作用 *Nf4bH%MN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q1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X\p`pw$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K hC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Sp`fh7d.( iZ.&q
6 h*\TCl)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 M~z(a3@[V 1、开头 Q9eYF-+ 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 K+7yUF8XP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dzkMVH C、引起下文 cGpN4|*rQ D、渲染气氛 {b-0_ 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J^Lqh_ 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LN~N
Fjs {*<O"|v c5iormb"# 2、此段在文中 >d27[%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gB{]yA"('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9#s95RO C:s^s 1fO2)$Y 3、结尾 ek(kY6x: 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3D$\y~HU C、照应题目 <r7qq$ D、照应开头 K.V!@bPlw9 E、照应全文 7>t$<J F、引人深思 e}?1T7NPG] *2"bG1` &3 XFgHo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mV**9-" 公式: O{")i;v@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oieQ2>lYh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y,y/PyN)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It,PN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2;mxJ# o B{OW}D$P# _>jrlIfc 第四部分:写作方法 a9?
v\hG 一、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f 74%YY 公式: ')P2O\YS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tr}?C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M\\e e3Ih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X ]pR,\B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2<y}91N: 7,W]zKH ;<bj{#mMv 二、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Hv*\rb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C> @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Giy3eva2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prdlh=UE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uD)0zdw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Vp(D|}P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Lo|NE[b:G ;Ch+X$m9 XI@6a9Uk 三、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RI[7M (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PmPyb>HK=P 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b!4N)t>gl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pPi YPfs 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aDb^(]> pW*{Mx
Z;j/K 四、描写手法的作用 r3+<r<gs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 AcKB82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q:`77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cS"f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XPHQAo[(s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HpB!a,R6B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8BYIxHHz S+.21, NqiB8hZ~ 3、公式: JwN}Jm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pchQ#GU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CTh1+&Pa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c&E*KfOG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wd!&%yzO :3111}>c WW@JVZxK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n!$D(|"!V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EpRXjz 2、公式: /_NkB$&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5xh!f%6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v.jZ/h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e+NWmu{<_ jo 7Hyw!g :wQC_; 六、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 o-0aBG 公式: X4d Xm>*?=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bin6i2b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kVV\*"9y AkxH [GtcaX{Zz 七、巧设悬念 ^7i^ \w0 公式: o `b`*Z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n?y'c^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9T8|y]0F `)rg|~#k ?cqicN.+6 八、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wGiog<Q{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pp/#Am 8# 6\+R ]XmQ]Yit 九、插叙的作用 P#AAOSlLV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_L$)2sl1R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H'hD kxwNbxC [yO=S0 e 十、称谓变化 o)0C-yO0qf 公式: oR-O~_)U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gE\A9L~b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IO}+[%ptc*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A{4Dz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