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33
- 金钱
- 5
- 威望
- -15
- 注册时间
- 2018-03-14
- 最后登录
- 2019-12-21
|
当你总对孩子说 “快点,快点!” 孩子会更想慢下来 b2FO$Os
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4f;HQ-Iv 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有催促过孩子,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会对孩子说:“快点快点快点!” S1?-I_t+] pf7it5 Z@$8I{}G 为什么要接连说那么多“快点”?似乎一个“快点”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着急,但是孩子也没有快起来呀。 J^g!++|2P |.3DD"* S)/_muP 有位网友在微博说: to$h2#i_ G}G#i`6o j.@\3' U,.![TP z+>}RT] 小时候吃饭,听到大人说得最多的是:慢慢吃;出去玩的时候,听到大人说得最多的是,慢点走、别跑。 WH\))y- VzKW:St VZl6t;cn 但是稍大一些的时候,听到最多的是: &EnuE0BD ^) s2$A:L L{`JRu - 快点吃, E)fglYWs2
- 快点走, {qa Aq%'
- 快点做作业, h?azFA~
- 甚至还有快点玩…… C;vtY[}<
Vkc#7W( w/K_B:s HC}YY2 *VZ5B<Ic r#B+(X7LM
D N*t~Z3[ 同样是这个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他慢,大一些了,又要他快…… q')R4=0
K *v3]}g[< ]:~OG@( 孩子会困惑到底是要快还是要慢?也许,是我们成年人太过注重孩子在我们眼里的样子,而没有看到孩子本来的样子。 _> *jH' yYH0v7vx+ GF^071]G (#E.`e1#6 当孩子没有成为父母眼里的样子,孩子的行为,可能就成了父母眼中的问题行为,甚至,因为长期处于父母的投射下,孩子的行为就真的演变成了问题行为。 VH1d$ >lIk9| I}vmU^Y> 当我们太过注意孩子的问题行为,觉得有问题就需要修正,但问题行为的背后,往往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9,r rQQD_ 这也说明了一个现象:孩子与成年人一样,都处于同样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孩子在适应成年人的生活状态,孩子需要跟着成年人的节奏走。 oTuOw|[ Bb"Bg\le,^ [ra_ 2R G-.^O,% 大人们总是会希望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A,LuD.8 aqc?pqM
孩子吃饭吃得慢的时候,有些家长忍受不了,于是拿起勺子给孩子喂饭。 _\GC( 和孩子一起逛动物园,孩子还在看着这个动物,家长就催促说看了很久了,该往下一个景点走了。父母之所以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正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的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Fr(9( )6J9J+%bi %V ;? 所以父母必须处于主动地位,要求孩子跟着成年人的节奏走,却不曾想过,这样会打乱了孩子自己的节奏。 r|qp3x b^$|Nz;
!!? Mw 成年人和孩子的节奏是不一样的,这有明显的生理差别、智力认知差别。 "
_ka<R.. w2'f/ pn5Q5xc 孩子很难达到成年人眼中的快,而且这个快是个主观题,爸爸和妈妈的标准不一样,妈妈这次和上次的标准又不一样,多快才算快啊? K]0JC/R6(@ `u&Zrdr, i0$kit 孩子没有办法认识到,父母要他快究竟是要多快,所以孩子也很难变快。 9BuSN*4 &@yo;kB <h'5cO 为什么会越催越慢呢? oT>(V]*5 如果从父母的动力来看的话,孩子的慢,不仅打乱了父母的节奏,而且把父母心中对孩子理想状态的想象给打破了,这会给成年人带来一种失控感。 Yn G_m] 2mGaD\?K [a
wjio 因为我们都不想让事情处于失控状态,更不想孩子变成我们不喜欢的样子。 fu]s/'8B LMAE)]N p ObX42 学习本该是孩子的事情,但是父母为不失控,为了自己的自恋,过多的介入孩子的成长节奏。 5w@4:$=I :HwA 5Z# [+DW >Et 因为家长边界不清,于是孩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也会困惑,什么才是自己的事情? A'&K/)Z gY8>6'~mS @("a.;1#o 如果这是我的事,为什么我不能选择和控制?为什么需要按照父母的节奏走? {R?U.eJW tyqT hK,Sf ;5V 家长的介入,会让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削弱。 ^*Yh@4\{JH 7w6cwHrL@ 原本孩子只是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因为父母的介入, 孩子的重点就不是在做好事情上面了,而是变成了找寻自我的内在斗争:是自我功能被父母外包,还是为自我权利去做斗争? Evjj"h&0J 7G>dTO 如果“快”是你的,那“慢”就是我的,磨蹭的孩子,通过时间上的延长,来拓展和确认自我范围,于是,孩子就变得越来越慢,因为他会觉得,“慢”才是他自己,快的都是父母。 I\$X/t +dH FK5<6n,U 0p!>JQ]m 所以有这么一种有趣的现象,有些老师的孩子,学得最差的科目就是自己所教的这门。因为数学老师过于在意孩子数学的成绩,孩子就会有种自我被入侵的感觉,为了和父母有所区别,所以孩子想用自己的差和父母的好产生对比,以此找到自我。 AGYc |; f__cn^1 h9G RI 但是,在这场斗争中,孩子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不如意的。 <t
\H^H! 57&b:0`p @-!}BUs? [align=start] - 赢了,做自己了,就变成是一个磨蹭的人,因为认同了家长的投射,不由自主的成为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样子。但是没办法,只有这样能和父母区别开来,他们是他们,自己是自己。 ~,B5Hc 2
x}"uZ$g
DuHu\>f<S [align=start] - 败了,不做自己,听父母的,就有种自我边界被侵占了感觉,就算是“快”,也是被他人要求以后达到的。 k+ty>bP=
?qWfup\S uW}s)j. 所以,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要么学会了取悦他人,学会了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要么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感到自己是不好的,认为不好的才是自己。 5X:*/FuS@ hj.a&% Us0EG\Y 这都容易让孩子丧失真实的自我。 8Hn|cf0 mh{1*T$fP >)M`IU[d^. 怎么办? +yD`3`
E --c"0,7 K8UP,f2 一. 尊重孩子的磨蹭 lUvpszH= ub\MlSr 适当的催促孩子,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有过多的催促时,通常是父母自身的焦虑。 U5.LDv; TO?R({yx* 1NgCw\ 当父母不能看到自己的焦虑,就容易将焦虑投给孩子。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甚至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感,甚至为了找到自我,故意要和父母反着来,所以孩子越催越慢。 @8ppEFw #T=LR@y 2
Cv4=S 二. 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RnTzqv &-B^~M*?? 分清磨蹭是谁的事,结果由谁来承担。 5jgR4a*_v l)&X$3?tz VYk!k3qS 孩子迟到了,那么迟到的责任由他自己承担。孩子只有在体验到磨蹭给他自己带来的损失之后,他才会有自己的动力去快起来。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GfmI<{da 283F)T\Rv
7B\Vs-d 当孩子发现,自己要去承担这些的时候,他的自我功能也就回到了自己身上。 SX#
e:_ .jk@IL I
,z3xU O4V.11FnW 三.用你的言行引导孩子的言行 xY^%&n ~3WF,mW 当孩子磨蹭时,家长会引出焦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好像就是吼孩子,甚至是打骂。但这往往会把孩子吓住,他们这时候的快,是因为害怕,不是发至内心的动力。 ~U@;gLoD P<a)25be/ )6D,d5<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比如借助闹铃,提醒孩子事情大概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共同完成一些事情,做什么事用多长时间,让孩子感受成年人对时间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E{Ov>osq sWc*5Rt Pn>Xbe &N\jG373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描述到: h_+dT
G'ei/Me6{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V#S9H!hm$ iCHOv{p. K)DDk9*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m;GbLncA P>NF.BCq h1B16)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P;ci9vk AN/;)wc
孩子有自己学习和探索的节奏, 或者我们可以试着 去感受和理解孩子。 <#u=[_H
或者, 我们也可以试着 不再对孩子说“快点,快点”。 \Ani}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