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12394阅读
  • 0回复

[育儿指南]孩子越催越慢,这是为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33
金钱
5
威望
-15
注册时间
2018-03-14
最后登录
2019-12-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8-03-26 15:04:49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当你总对孩子说
“快点,快点!”
孩子会更想慢下来 :5 XNV6^|  
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H(f~B<7q  
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有催促过孩子,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会对孩子说:“快点快点快点!” MZ" yjQA  
9[.vtk\iyH  
(pY'v /a-  
为什么要接连说那么多“快点”?似乎一个“快点”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着急,但是孩子也没有快起来呀。 %{GYTc \'X  
F<SCW+>z2a  
XP#j9CF#.  
有位网友在微博说: #H]b Xr  
N~I2~f  
`>M;f%s  
+%yVW f  
:0K[fBa  
小时候吃饭,听到大人说得最多的是:慢慢吃;出去玩的时候,听到大人说得最多的是,慢点走、别跑。 8j~:p!@  
yL =*yC  
b'i-/l$  
但是稍大一些的时候,听到最多的是: }*vUOQQp*  
:W]IJ mI\  
88c-K{} 3  
  • 快点吃, #=6A[<qX  
  • 快点走, "$)Nd+ny  
  • 快点做作业, 43_;Z| T  
  • 甚至还有快点玩…… nsO!   
fwvPh&U&  
hCXSC*;  
:5kgJu  
k&Z3v.  
Ec !fx\  
s"1:#.u  
同样是这个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他慢,大一些了,又要他快…… d GEMrjx  
2Eq?^ )s  
rKZ1 c,y  
孩子会困惑到底是要快还是要慢?也许,是我们成年人太过注重孩子在我们眼里的样子,而没有看到孩子本来的样子。 gcLwQ-  
GL4-v[]6I  
&=bWXNU.  
P_:A%T  
当孩子没有成为父母眼里的样子,孩子的行为,可能就成了父母眼中的问题行为,甚至,因为长期处于父母的投射下,孩子的行为就真的演变成了问题行为。 FFE IsB"9  
NpS*]vSO  
o80?B~o  
当我们太过注意孩子的问题行为,觉得有问题就需要修正,但问题行为的背后,往往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96W!~w2xx  
这也说明了一个现象:孩子与成年人一样,都处于同样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孩子在适应成年人的生活状态,孩子需要跟着成年人的节奏走。 w[g(8 #*  
h4@v. GI  
c;\}R#  
~lB im$o  
大人们总是会希望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c,WRgXL  
w]n ,`r^  
孩子吃饭吃得慢的时候,有些家长忍受不了,于是拿起勺子给孩子喂饭。 pUs:r0B  
和孩子一起逛动物园,孩子还在看着这个动物,家长就催促说看了很久了,该往下一个景点走了。父母之所以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正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的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n'83d)z  
(#zSVtZ  
v=n'#:k  
所以父母必须处于主动地位,要求孩子跟着成年人的节奏走,却不曾想过,这样会打乱了孩子自己的节奏。 tnx)_f  
<PBrW#:'  
&{#4^.Q  
成年人和孩子的节奏是不一样的,这有明显的生理差别、智力认知差别。 Vp3r  
4=]CAO=O  
'2`MT-  
孩子很难达到成年人眼中的快,而且这个快是个主观题,爸爸和妈妈的标准不一样,妈妈这次和上次的标准又不一样,多快才算快啊? HK~uu5j  
[Yt!uhww  
B(}u:[ b^S  
孩子没有办法认识到,父母要他快究竟是要多快,所以孩子也很难变快。 R <kh3T  
n,KOQI;  
\W^Mo>l  
为什么会越催越慢呢? @S#>:o|  
如果从父母的动力来看的话,孩子的慢,不仅打乱了父母的节奏,而且把父母心中对孩子理想状态的想象给打破了,这会给成年人带来一种失控感。 DK2m(9/`3  
v0pyyUqS  
H)XHlO^  
因为我们都不想让事情处于失控状态,更不想孩子变成我们不喜欢的样子。 EBF608nWfW  
f-at@C1L%L  
8<cD+Jtj  
学习本该是孩子的事情,但是父母为不失控,为了自己的自恋,过多的介入孩子的成长节奏。 i21ybXA=Z  
%;5AF8#c  
k+*DPo@)  
因为家长边界不清,于是孩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也会困惑,什么才是自己的事情? 7MX nt5qUh  
V0'T)  
1.+w&Y5   
如果这是我的事,为什么我不能选择和控制?为什么需要按照父母的节奏走? t- Rp_2t  
~(%TQY5  
WJH)>4M#  
家长的介入,会让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削弱。 }1EfyR  
gQ]WNJ~>  
原本孩子只是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因为父母的介入,孩子的重点就不是在做好事情上面了,而是变成了找寻自我的内在斗争:是自我功能被父母外包,还是为自我权利去做斗争? "S$4pj`<  
zj G>=2  
如果“快”是你的,那“慢”就是我的,磨蹭的孩子,通过时间上的延长,来拓展和确认自我范围,于是,孩子就变得越来越慢,因为他会觉得,“慢”才是他自己,快的都是父母。 c;M7[y&  
Z#8O)GK  
4[@`j{  
所以有这么一种有趣的现象,有些老师的孩子,学得最差的科目就是自己所教的这门。因为数学老师过于在意孩子数学的成绩,孩子就会有种自我被入侵的感觉,为了和父母有所区别,所以孩子想用自己的差和父母的好产生对比,以此找到自我。 uXxc2}  
fC!]MhA"i  
R-xWZRl>  
但是,在这场斗争中,孩子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不如意的。 :mwNkT2et  
D9OI ",h  
5k&tRg  
[align=start]
  • 赢了,做自己了,就变成是一个磨蹭的人,因为认同了家长的投射,不由自主的成为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样子。但是没办法,只有这样能和父母区别开来,他们是他们,自己是自己。 XhF7%KR  
lWYZAF>?Ym  
1UR ;}  
[align=start]
  • 败了,不做自己,听父母的,就有种自我边界被侵占了感觉,就算是“快”,也是被他人要求以后达到的。 ppv/ A4Kv  
d'1 L#`?  
eUiJl6^x  
所以,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要么学会了取悦他人,学会了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要么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感到自己是不好的,认为不好的才是自己。 OKDBzl  
R-v99e iN  
NzRpI5\.  
这都容易让孩子丧失真实的自我。 Z4eu'.r-y~  
M,0@@:  
-8- BVU  
怎么办? $s]c'D)  
KEfn$\  
eBZ^YY<*g  
一. 尊重孩子的磨蹭 jI`1>>N&1  
B?}ZAw>  
适当的催促孩子,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有过多的催促时,通常是父母自身的焦虑 L2v j)(  
^QX3p,Y  
k M/cD`  
当父母不能看到自己的焦虑,就容易将焦虑投给孩子。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甚至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感,甚至为了找到自我,故意要和父母反着来,所以孩子越催越慢。 UNc!6Q-.  
a-I3#3VJ@  
P%Fkd3e+  
二. 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_ZgIm3p0A  
{? -@`FR-  
分清磨蹭是谁的事,结果由谁来承担。 \k6Ho?PL  
aOWE\I c8  
A]VcQ_e  
孩子迟到了,那么迟到的责任由他自己承担。孩子只有在体验到磨蹭给他自己带来的损失之后,他才会有自己的动力去快起来。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nxzdg5A(w  
n}8J-/(|+  
!1MSuvWP  
当孩子发现,自己要去承担这些的时候,他的自我功能也就回到了自己身上。 q%HT)^F9oO  
:5/P{Co (  
PA5_  
ym,UJs&  
三.用你的言行引导孩子的言行 ?sb Ob  
)"j)9RQ}  
当孩子磨蹭时,家长会引出焦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好像就是吼孩子,甚至是打骂。但这往往会把孩子吓住,他们这时候的快,是因为害怕,不是发至内心的动力 r[P5 ufy2]  
3U#z {%  
& w{""'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比如借助闹铃,提醒孩子事情大概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共同完成一些事情,做什么事用多长时间,让孩子感受成年人对时间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b >R/=tx  
zE"ME*ou  
XqD/~_z;  
eQBR*@x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描述到: Q}G'=Q]Juz  
FB<#N+L\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h> K~<BAz'  
[UJC/GtjS  
}P[x Z_S1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CTu#KJ?j  
2{t i])  
^X$k<nA;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 UrG  
;F)g r  
孩子有自己学习和探索的节奏,
或者我们可以试着
去感受和理解孩子。
7%aaqQ1T  
或者,
我们也可以试着
不再对孩子说“快点,快点”。
8= jl]q$<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