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18144阅读
  • 0回复

[问题咨询]小学语文简单实用的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9
金钱
65
威望
7
注册时间
2018-07-30
最后登录
2018-08-3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8-08-03 11:16:16 , 来自:上海市
小学语文简单实用的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p[;8  
Rf8:+d[Jj|  
T:@7 S  
第一部分:词语 y"Ihr5S\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yr{5Rp05=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hOSf'mi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m0M$Wk*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bQ=s8'  
(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CBb  
.r6YrB@['  
\vs%U}IrO  
二、动词理解 DrV0V .t,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_}z_yu#jY  
|<QI%Y$dr  
v+7*R)/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d-`71|lG^  
答:不能。因为: t_Z _!Qy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G}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y$v@wb5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sVlZNj9i"  
(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P[1m0!,B  
XL?A w  
xrX?ZJ  
第二部分:句子 1[[TB .xF  
一、句子分析 /9TL&_A-T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7n [12:  
B^Bbso'{1  
o>$|SU!a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X#Ak'%J  
xtu]F  
j$%yw4dsj  
修辞的分析: ){jqfkL  
(1)它本身的作用; ylT6h_z1[Y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 rTQt m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dRM5urR6,  
afV P-m4L  
G$S1#F -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E.U0qK],  
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VC7C~NZ!M  
# s,Y% Bce  
T!&jFy*W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Gp!cGaAm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p( HyRCH  
/W?z0tk`  
s.bT[0Vl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B[Ix?V4yy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5@CpP-W#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K#iK6)tS  
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a]{uZGn@i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Os7T 1>  
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lbG}noqb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_?>.\[<  
8_+vb#M  
f^ywW[dF  
G、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oFwG+W /  
+H?<}N*T  
o9~h%&  
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Q+i-y  
{4o\S  
;4R =eI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0K`ZX&K?W  
<XY;fhnB  
hq]xmM?&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wMy"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nB,U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u% r!?-z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olHH9R9:  
#efqG=q  
IMw "eV  
三、仿写句子 q!9^#c  
公式: L;4[ k;5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z9,oW{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EI%M Azj}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Q Id"Cl)3  
x$*E\/zi<!  
;!^ +N  
第三部分:段、篇词语 y`\mQ48V  
一、标题作用 91U^o8y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9PUa?Bc`=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zuU Q."#i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n=;';(wR[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DXt]b,  
b-,]A2.  
$dr27tse&<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 .Kg|f~InO  
1、开头 1mY+0  
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 ?'TA!MR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0P3j+? N%  
C、引起下文 kT>r<`rt  
D、渲染气氛 3"f)*w7d  
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GNUnr$  
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9$:QLE+t  
^! $} BY  
mL8A2>Gig  
2、此段在文中 ,^n-L&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l@~1CMyN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Zm`'MsgFr  
d?Ia#K9 3G  
.A )\F",X  
3、结尾 D9e+  
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a?OXqYP  
C、照应题目 0>I]=M]@  
D、照应开头 3$MYS^D  
E、照应全文 d'x<- l9  
F、引人深思 M" xZz  
e~tr^$/(  
**Qe`}E: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H 8A=  
公式: AB/,S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l7!U),x%/U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9k(*?!\;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7W6eiUI'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_ .-o%6  
DxE^#=7iH;  
TEH*@~P"  
第四部分:写作方法 ( [K2:n\  
一、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4!NfQk>X  
公式: y|FBYcn#F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z"G`o"4 V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k'6<jEbk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L7i}Ga!8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Mp]yKl  
%kF TnXHK  
}R7sj  
二、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 c4;3>I S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E`A<]dAoK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N8Rm})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iMP*]K-O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RPz!UMQSD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bbfDt^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R>/QA RX  
Usa{J:  
\[@Q}k[  
三、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 >&I^4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CsJ)Z%4_  
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4.,KEt'H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ZSXoy-kr  
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bE VO<x+  
SJ1w1^#Pz  
>cGh|_9  
四、描写手法的作用 ?|%\<h@;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 GthF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s~NQ;Y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yS1b,cxz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N31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Q@/F~1@6@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Ihp\!xqI  
5KL9$J9k  
4iYgs-,  
3、公式: xn%l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d|Q4RE+W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g;u<[>'I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H1aV}KD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s_S<gR  
GI0x>Z+  
{^PO3I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bAWc.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B FzcoBu-  
2、公式: 2N8rM}?90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ak~=[7Nv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ZT=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I$3"|7[n  
t(Q&H!~e   
#i`A4D  
六、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v>x {jZkFL  
公式: [ HC8-N^.}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lM@<_=2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 r< (t#  
o 2[vM$]  
>%PL_<Vbv  
七、巧设悬念 : ;E7+m  
公式: hqhu^.}]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icKg7-$N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H<rnJ  
<3i4NXnL2  
!=~s/{$PE  
八、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wGov|[X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m &0(%  
?.rH;:9To  
``2QOu 1  
九、插叙的作用 k"Z"$V2i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1q}u?7nnSG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a)0?U  
s=\LewF1<  
F20wf1^  
十、称谓变化 Sleu#]-  
公式: >?\v@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Gvt;Q,hH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E2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E<X{72fb>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