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忠华
在当湖街道环城东路东侧,东湖广场的北面,对着李叔同纪念馆(旧称湖墩)的地方,这里原来有一条东西走向、从环城东路分支出来的道路。因为此处原来是东湖之滨的一块空白地,筑路后,仍然按照习惯叫法,名曰“白地”。白地的东端是平湖客运码头,两侧为“南廊下”。这是一条原城关镇最短的道路,全长只有43米,宽7米。道路虽短,却是昔日平湖港的客运集散中心,两边开设了饭店、旅馆、饮食店、供销社门市部等,在公路交通十分落后的年代,这里的人群川流不息,十分热闹。1999年,白地因建设东湖景区而让道,客运码头也同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30岁以上的平湖人,尚能记起那时候白地的街景店貌熙来攘往。

南廊下
当年白地的热闹,主要是和这里的轮船码头密切关联,它伴随着轮船码头的兴旺而喧闹、码头的衰落而冷清。平湖始有轮船和轮船码头,要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那时说起,距今已经有120余年历史。时任河南林县知县的平湖籍人王铭贵,不忘国耻,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图强思想的影响,毅然辞官返回故里。凭着振兴家乡实业、发展水上交通的决心,他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吕公桥河埠处创办了王升记轮船局,置办丁“飞艇”“盛源”两艘小火轮,开辟了平湖至上海的首条航线。
民国十四年,平湖人张丰受、韩怡民等,集资筹建平沪轮局,购置了德国产155匹大马力柴油内燃机两台,委托打造上下两层的钢质“平沪”号大客轮,可载客360人,往来于平沪航线,首创客轮当天往返。抗日战争爆发后,客轮先后被日本海军征用,公司被迫停业。抗战胜利后,公司获准收回“平湖”号、“上海”号两轮,被誉为“大利班”。

上世纪80年代轮船码头
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初期,平湖虽有民营轮船行多家,但都没有专用码头,而是借用吕公桥至白地一带私营米行的船埠一角,设了个简易船埠供旅客上下。只有大利轮船公司在南廊下渡船弄口有两个门面的小轮埠,每天当上海班开出后,东乡各镇的小轮船也陆续到埠停在这里。由于码头小,弄堂狭,旅客拥挤,进出很不方便。
改造后的白地
当年的每天清晨,当居民们还正在酣睡的时候,东方的天际刚刚露出一点鱼肚白的晨曦,开往上海的轮船响起了嘹亮的汽笛声,打破了码头及白地周围的宁静,召唤着赶来乘船的旅客加快脚步。
半个世纪以来,白地和客运码头风雨相伴,兴衰与共。
今天,当人们漫步在吕公桥、东湖广场、南村书堆、九峰一览楼的东湖之畔,遥望对岸的案山晓翠、北原牧唱、宝塔桥畔的古寺塔影,以及平湖的标志性建筑李叔同纪念馆时,无不心旷神怡,对风景如画的东湖景区,赞叹不已。但是,游人可否想到,脚底下的这块地方,曾经是平湖老城区东湖边的后街、横街、庙街、保安街、南廊下等街道巷弄,以及白地和轮船玛头。昔日狭窄的街道和两边商铺早已消逝,汽笛长鸣的轮船也不见了踪影,让喧闹的东湖恢复了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