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8
 金钱26
 威望-9
 注册时间2018-07-30
 最后登录2018-08-29
 | 
 
 n\,W:G9AR7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VNfx>&`  第一章 人的由来 5T*7HC[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oZw#Nd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qy HTcG  2、森林古猿演变成人类的大致过程:环境变化→部分下地生活(劳动)→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制造工具→大脑发达→产生语言 53xq%  运动方式改变: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8=VX`	X  使用制造工具: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 KO7cZME  3、男性生殖系统: $80/ub:R  睾丸(主要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0 j\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bBL"F!.  输精管--输送精子(精子很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HRh".!lxy  外生殖器: 阴囊--保护睾丸 。yinjing--排精、排尿。  1Tkz!  4、女性生殖系统: HX^
P9jXT  卵巢(主要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B 8,{jwB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卵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初期发育提供营养)。  1k(*o.6  子宫---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WR%iUO40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HcC\[  外生殖器:即外阴 *8+YR  5、人的生殖过程: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M1\/ueOe    
w?"l4.E% 21Opx~T3  6、受精卵形成的部位是输卵管。胚胎和胎儿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 胎儿生活在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 3Q;l*xu  (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6UTdy1Qq>  7、青春期发育特点: 	<#Dc(VhT  (1)身高突增(显著特征); vN+!l3O  (2)神经系统及心、肺功能明显增强; /qr8  (3)性器官迅速发育(突出特征)。 %UhF=C  性发育 :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7	|A,GH  (青春期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年龄阶段。青春期年龄段,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为10-20岁。中国一般指11- 17岁) S6I8zk)Z4  第二性征的发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CQHlSV W  (青春期发育后,男性身材高大,肌肉结实,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粗犷,长出胡须,出现遗精;女性皮肤细嫩,嗓音尖细,乳房隆起,肌肉柔韧,月经来潮。男性和女性身体的这种种生理变化的性别差异称为第二性征,决定第二性征的是男女性激素的差别) "Y6mM_flq  8、青春期的卫生: 
C5?M/xj  1)遗精: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精液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组成,呈乳白色。 ;anG
F0x  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 oyY,uB.|  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vKDlCH*  形成过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未受精→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坏死、脱落→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怀孕的女性月经停止。通常情况下女性45岁左右的停经。 >Li?@+Zl   6IH^rSUSK
 U^I'X7`r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GW#Wy=(_  1、人体需要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前三种为有机物,都能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主要的能量来源。后三类物质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kT:"j(xW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X+jSB,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淀粉也属于糖类,遇碘变蓝。 6OUjc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pDT6>2t  人体需要量最多的是水,需要量很少的是维生素(维生素也是有机物)。 .`9KB3  2、人体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jHzb,&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xR3A4m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其中肝脏--→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 75ob1h"  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有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4v7RX  3、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n9yxZu   过程:37℃温水中10分钟→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
o-IX  ①号试管不变蓝色的原因:唾液淀粉酶已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b/>TKn+  ②号试管变蓝色的原因:淀粉遇碘变蓝色---淀粉特性。 ce\-oT  ③号试管变浅蓝的原因:因还有部分淀粉没有被分解,遇碘变浅蓝。 KYaf7qy]  4、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YFY)Z7fK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lnz5H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W1z5|-T  5、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Q2uE_w`B   lw{|~m5`
 1-fz564  三类营养开始被消化的部位分别是: N:.bnF(  淀粉是在口腔,蛋白质是在胃,脂肪是在小肠。 ~1oD7=WN  最终被消化的部位都是到小肠全部、彻底消化。 J	 %t1T]y~  不经消化直接被吸收的营养成分是水、无机盐、维生素。 VdgPb (  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Bc@e;k@i  6、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中,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胰腺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流入十二指肠。 hJM0A3(Cm  7、吃馒头越嚼越甜,是因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 ,#6\:i  8、对淀粉起消化作用的消化液是唾液、胰液、肠液。对蛋白质起消化作用的消化液是胃液、胰液、肠液。对脂肪起消化作用的消化液是胆汁、胰液、肠液。 	1d6pQ9 N  9、吸收过程:各种营养由小肠吸收后进入毛细血管,由血液运往全身。 i)ctrdP-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X"sN~Q.0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小肠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J(]nPwm=.-  大肠: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F
v8	-  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它一般有5-6米长,它的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N 2Yxty8>   J0k~%  11、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kp|reKM/  ①按时进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6=k^gH[g  ②均衡的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中从塔基到塔顶依次是谷物类、果蔬类、肉类、乳制品类、脂肪类。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应多补充膳食宝塔第三、四层的食物。 -1:asM7  ③早、中、晚餐能量比例30%、40%、30% #</yX5!V  12、饮食卫生和安全 #,Y}  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的食物(变质饭菜、毒蘑菇和发芽的马铃薯);购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保持厨房和炊具的干净。  '}=M~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Z:{Z&HQC  1、人体的呼吸系统 D.~t#a	A   呼吸系统 O1"!'Gk[!L  ①呼吸道  bB["Qd}Q  组成: 鼻、咽(也属于消化器官)、喉、气管、支气管。 g&
Rk}/F  功能: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K.SHY!U}  ②肺:呼吸系统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 lHU$A;  2、呼吸道有骨和软骨做支架保证气体顺畅通过。鼻腔内有鼻毛,可阻挡灰尘细菌,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分泌粘液,粘住灰尘细菌。黏膜中丰富的毛细血管,可加热凉空气,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3、气管和支气管内壁上生有纤毛,向咽喉方向摆动,把灰尘、细菌和腺细胞分泌的黏液一起送到咽部,经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 zc#`qa:0  4、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两叶,右肺三叶。 呼吸运动 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 `N0E;=g  5、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肋间肌和膈肌。 hkY	E7  肋间肌收缩,胸廓横向径增大,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二者收缩使胸腔容积扩大,两肺扩张,肺内气压变小,于是气体被吸入,完成吸气;肋间肌舒张,胸廓横向径减小,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二者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两肺回缩,肺内气体压力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完成呼气。 ]Yy
Sf  吸气和呼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P!/8   6、肺内有许多肺泡,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适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氧气由肺泡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里须透过两层细胞。 O(VV-n7U  7、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是咽。吃饭时说笑,会厌软骨来不及者遮住喉口,使食物进入气管,堵塞支气管,引发呼吸障碍。 4$rO,W/&0  8、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时,取样的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四角点和中心点) 	MvCBgLN  9、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iRNnh  10、肺泡与血液通过气体扩散完成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KK}&4^q   
slbV[xR
 l;ugrAo?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w5S',EL  1、血液是流动的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9azPUf)
C  血液 ()Z$j,2  ①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废物 6{6tg>|L)  ②血细胞 xnTky1zq  红细胞--运输氧. 含血红蛋白(两面凹的圆饼,数量最多,无核)  5sH ee,  白细胞--吞噬病菌(个体最大,有核;过多可能有炎症) 3ba"[C|  血小板--止血、凝血(形态不规则,个体最小,无核) ]z,?{S  1、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      (~~=<0S  血红蛋白能够运输氧气,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C*$/J\6xy  3、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如柠檬酸钠),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两层交界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很薄,呈白色。 7gkHKdJoMA  4、血细胞中,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是红细胞(氧气搬运工);起防御和保护作用的是白细胞(人体卫士);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是血小板(堵住伤口的工程兵)。 	hI
yfF  5、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Y6JU  ①血管: BeRn9[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管壁较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快。 ME.LS2'n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管壁较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慢。(四肢的静脉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Z#7%,o  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动脉与静脉的血管。管壁非常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nAgsF  血流最慢。管腔最小,只容红细胞单行通过。“薄、慢”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x8^Dhpr6  6、心脏 %AFy{l  ①壁:由肌肉组织组成(心室壁比心房厚,左心室比右心室厚) u|C9[(  ②腔: :c>,=FUT  左心房:与肺静脉相通 MD,-<X)Qy  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通   vzU %5,  左心室:与主动脉相通 6ZE]7~X  右心室:与肺动脉相通 *,(`%b[  右心室:与肺动脉相通 TL5bX+  ③瓣膜: QB7<$Bp  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 S/4kfsN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F=#Wfl-o  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MB)xL-j O  7、血液循环: Ni`qU(I'|   p5*Y&aKj
 ;AaF ;zPV  8、血液循环中的血液变化: '#fj)  体循环:(动脉血--→静脉血)  A8?>V%b[Y  肺循环:(静脉血--→动脉血) udB}`<Q  9、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HDK<1 >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血红蛋白与氧结合)  n~h%K7
c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血红蛋白与氧分离)   4d#W[  10、血管出血的判断及初步护理: 5R4 dN=L*1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mEGMe@37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止血; ZO,]h9?4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j'W)Nyw$[  11、血液循环的发现者是英国医生哈维 bFpwq#PDW>  12、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输血时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输同型血不会使伤者或患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造成血管堵塞)。紧急时O型血为“万能供血者”,AB型为“万能受血者”。与输全血相比,成分输血可以大大提高病人输血治疗的效果,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避免了大量的血液浪费。 t9kgACo/M  13、成年人血量约为体重7-8%。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影响健康。18-55周岁公民应自愿献血拯救生命。     A6d+RAx  14、高血压、低血压:  正常的血压范围是收缩压在12.0-18.7kpa之间,舒张压在6.70-12.0kpa之间,高于这个范围就可能是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低于这个范围就可能是低血压。有些人低血压会出现脑和全身供血不足造成的头晕、头痛、怕冷、四肢无力等症状。低血压病人由于血管内压力过低,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由于血压下降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因此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 ;O	CYx[|   e:#\Oh
 u=4Rn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Je/R'QP^8  1、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食物残渣(粪便)从体内排出的叫排遗。 GZ1>]HB>r^  2、泌尿系统组成 A[oRi}=  肾脏:由肾单位组成。(肾是形成尿液的场所,尿的形成是不间断的) TS;MGi0`}  输尿管:输送尿液 9Ah4N2nL-b  膀胱(贮存尿液) SFjN5u  尿道:排出尿液(因有膀胱贮存尿液,所以排尿是间断的) C-Mop,w  3、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y?$aJ8ZV  肾单位 hE;  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盘绕而成,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jH8F^KJM[  肾小囊: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 TM+7>a$  肾小管:肾小管与肾小囊腔相连通。 o{qbbJBC  4、尿的形成: *(rq AB0~  ①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5o,82Kti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蛋白质以外,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与血浆比较,原尿的成分少了些成分。 C$P3&k#W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A1*X2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形成尿液。与原尿比较,尿液成分又少了些物质,多了些物质。 w/UsEIr  5、区别血液、血浆、原尿、尿液成分 "}n]0	>J  结构 @M1U)JoQ  肾小球 rO	C~U85  肾小囊 Vrnx#j-U   肾小管末端 lr1i	DwZV  液体 <rU(zm  血液 uJ[dO}  原尿 .hvIq
.vr  尿液 Ne=D$o  成分 YRK4l\_`  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水 \ZC7vM"h  葡萄糖、无机盐、尿素、水 ;RR)C@n1  无机盐、尿素、水 N;htKcZ  血浆成分: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水 j/sZ:Q  6、排尿的意义: t((0]j^  (1)排出废物; @'S-nn,sO  (2)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 'F@'4[uda  (3)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d-Sm<XHu.   	A
9u9d\
 A9"ho}<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UZyo:*yB  1、眼球结构: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视网膜相当于“底片”。 "Kqe4$     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大。 ]'"$qm:     瞳孔在明亮处变小,在黑暗处变大。 P6MT[  2、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	RtrHm  ①外膜   I*X|pRD  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ZA71TzMV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QK>e;:Be  眼球壁   @~"0|,6VC  ②中膜    n7S[	F3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颜色,中央是瞳孔,调节瞳孔大小,通光。 N-^\e)ln  睫状体:虹膜稍后部,内有平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vXy7y&4  脉络膜:占中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1&dWt_\  ③内膜: "G<^@v9  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是视觉感受器 [P^	.=F  ④内容物  )T^hyi$  房水 8NLk`/  晶状体:双凸镜,依靠韧带与睫状体相连,能折射光线,与近视眼的形成有关 g;-CAd5  玻璃体 ZY83,:<  ⑤眼的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泪腺、泪点、鼻泪管) noacnQ_I$  3、视觉的形成: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玻璃体→视网膜(成像,是视觉感受器) BM3nZ<%3  →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yPL@uCzA@  4、眼的卫生保健: sV-9	xh)i   近视: z=!xN5  原因: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E]68IuP@'  矫正:戴凹透镜。预防近视,应做到“三要”“四不要” NK#f	Gz*,(  远视: ?g!)[p`v  原因: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GR"Jk[W9  矫正:戴凸透镜 N(D_*% 96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x{=ty*E  5、耳的结构和功能: |[*b[O
1W  ①外耳   J<'4(}^|  耳郭 、外耳道:收集、传导声波 s)}C&T$Y.  ②中耳 -G{}8GM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8 }-"&-X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smSUo/  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K\uR=L7  ③内耳 _ W$4Qn+f  半规管、前庭:为维持身体平衡 wqw$6"~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lP)  6、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Z	@cj  7、鼻咽部有炎症时,细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ahD'*R^A  8、神经系统的组成: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YYhRdU/g  9、神经系统 rwU[dqBRhc  (1)中枢神经系统 zgLm~  ①脑 mX
%;  大脑:大脑皮层有感觉、运动、语言等神经中枢 U5" C"+
3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平衡。 Mq$e5&/  脑干:调节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动 n84*[d}t  ②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5RqkAC  (2)周围神经系统: A;h~Fx6s  脑神经:由脑发出,分布在头面部感觉器官。   LNe-]3wB  脊神经:由脊髓发出,分布在躯干四肢皮肤肌肉。 291v
R]  神经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的某一项 K(hqDif*6  相应的生理活动,叫神经中枢。 I&4|T<j  10、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叫神经细胞) 'E6)6N  (1)结构   z7NaW	 e  ①细胞体 ~}uTC36C\  ②突起   	NO'-HKHj  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 %KqXtc`O  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                                            BwbvZfV|  轴突与髓鞘组成神经纤维(末端分支为神经末梢),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上结缔组织膜组成一条神经。    :Vv=p*~  (2)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 8}4V$b`Z  1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 >I+O@  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aaLT%  12、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E{1QA0  13、反射的类型: q$K^E  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天生就有,神经中枢是脊髓或脑干,不会消退。如缩手、眨眼、排尿和膝跳、吃梅分泌唾液等。反射中枢在脊髓。 'l2`05	  复杂反射(条件反射):后天形成,需要强化,否则会消失。如听口令、谈梅分泌唾液、谈虎色变等(与语言有关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也是最复杂的)反射中枢在大脑。 Z(Xu>ap  14.内分泌系统   y6$5meh.T  组成:内分泌腺 (分泌激素)  B&"fPi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cd\0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m+CvU?)gJ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 oM	J5;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 	q")}vN  胰岛:位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 0rF{"HM~  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gg933TLu(Q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H1+G:TM  特点: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Zx3m$.8  区别:汗腺、唾液腺、胃腺等属于外分泌腺。胰腺既属于内分泌腺,又属于外分泌腺。 GQq2;%RrF  15、几种激素的作用: pm^[ve  激素名称 }y'KS:Jb  作用 &ceZu=*  分泌异常的表现 euQd  生长激素 h	T4fKc7P  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 OR]  侏儒症(幼年时分泌不足) H$Q_K<V  巨人症(幼年时分泌过多) EyozhIV  甲状腺 3HWI;  激素 [}.OlR3)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rNdap*.  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时期分泌不足) L~~;i'J  甲状腺功能亢进(成年时期分泌过多) o[_{\  呆小症(幼年时期分泌过少)  ]@Q14
  胰岛素 o: qB#8X  调节糖的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9X1;bO#f  糖尿病(分泌不足)低血糖(分泌过多) JWC{ "6  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F:7]-  1、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gzxLHPiw  人类活动改善生态环境---“三北”防护林 H"m^u6Cmy-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  森林遭到严重滥伐、沙尘暴危害严重、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ygN/a>rr  2、环境污染: 概念:指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x[+rf  类型:   ZfS-W&6Z  大气污染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温室效应和臭氧破坏  Y*J,9  水污染:太湖水出现水华 7u0!Q\  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k}~|jLu@g  土壤污染:白色垃圾、工业废渣 ._#|h5  噪音污染:车辆、生产、建设中产生的对人体听力有影响的声音。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称为噪音。 {=pf#E=  1、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p,U.5bX  2、森林遭到严重的滥伐后,会出现土地沙尘化,水土流失,物种消失(如果是当地特有,将灭绝)。 V*LpO8=  6、沙尘暴的起因中与人类有关的是:人类大规模的开垦,过度的砍伐、放牧导致的土壤沙漠化,扩大了沙尘暴的沙源。 p.)G	],  7、酸雨 O]`CSTv'_  概念:简单地说,酸雨就是酸性的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值小于5.6。 c/b}39X  成因: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 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含量氮的氧化物)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 J$vt`  危害: ;4%^4<+3  ①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LU  ②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严重时造成死亡。 dnH?@K  ③酸化的水源威胁人类的健康,影响饮用; AS~O*(po  ④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xhX\?mD  控制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 %*zgN[/w  8、酸雨——空中死神      dYW19$W
n  废电池——汞或镉造成的水俣病和痛痛病,危害人类健康 )/UPDdO  含氟制冷剂——臭氧层破坏     V9][a  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 O-$qT,_  温室效应危害: VcA87*pel  ①使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 Vc}m_T]O  ②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灭绝。 nx84l 7<  9、为环境保护做十件事: 1jO/"d.8n  ①使用布袋      `G,\=c~{A  ②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tYptRP  ③不乱扔垃圾         .pK_j~}P  ④不随地吐痰              [Cvo^cC  ⑤不随意打鸟   c1Xt$[_  ⑥不攀折花木             }m(u oT~  ⑦随手关闭水龙头     	y1B3F5  ⑧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T-uI CMEf  ⑨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               t\S}eoc  ⑩双面使用纸张 }3ty2D#/:   Mvu!
 xrS;06$   %
?@PlQ
 EX=Q(} 9F<   "4zTP!Ow
 )FYz*: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