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打造5万元家轿”曾是中国品牌冲击合资车和进口车的口号。之后天花板不断被打破,5万、10万、15万……甚至如今20万元多的中国乘用车也开始越来越多,然而不断向上的中国车企似乎太推崇热销的SUV产品了,而轿车的研发是不是被冷落了呢?对比20年前,我们花同样的钱买到的车到底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从零开始,聊聊中国品牌车企东南如何研发一款5万元家轿? c}y [[EX
{.QEc0-
Z0 o~+Ct$
此前我们走过了无数家汽车工厂(点击这里看看翻一翻有没有你的车),设备比较先进的工厂每三分钟就有一辆汽车下线。然而,你知道吗?从零打造一款新车,工厂里的流程只是最后阶段,投产之前才是最漫长的岁月,“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改成“造车三分钟,研发三年功”或许更能体现造车这件事背后的不易。 c:-!'l$ !
● 中国品牌车企还是只会组装、山寨、模仿吗? 5D_fXfx_|
20多年前: |_`E1Y}}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汽车工业还相当薄弱,人才、设备、经验、供应商体系都无法支持车企自主研发汽车,刚刚起步的中国品牌不得已以各种方式购买国外相对老旧的车型技术,或者逆向研发,包括生产线甚至大多也是国外进口,中国车企基本可以说是“组装厂”。 h<Ft_#|o[
V#cqRE3XNi
iTag+G4*
上个世纪,军工转型后的长安想要进军民用汽车,但合作对象日本铃木认为长安并没有制造民用车的技术实力,所以不太愿意与长安人合作。碰壁后的长安人买了两辆日本进口的铃木Carry ST-90微型载货汽车,请了很多技术人员甚至没接触过汽车的能工巧匠,进行拆解、测绘、仿制的方式,用8个月的时间打造出了两个“样品”。从此,铃木才有信心和长安合资建厂,将海外的技术输送到中国。 }"=AG
QS{1CC9$
R,F[XI+=N
横空出世的吉利用5万元的豪情轿车赢得了很多中国消费者的青睐,2000年时候已经达到了1亿元的年营收,然而好景不长,随后丰田突然开始对8A发动机提出加价要求,而且还不再提供质量索赔的条款。受人打压的吉利李书福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开始进行发动机的研发…… e
' 2F#
u[L`-zI
4d8B`Fa9
起初的奇瑞也受到外国企业的种种“白眼”和“不屑”,即便是国外老古董般的汽车技术,外国人也不愿卖给奇瑞,百转千回才获得了第一代西雅特TOLEDO的部分图纸和技术,和二手福特的发动机生产线。 3jlh}t>$l
3
|hHR
h&E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