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23349阅读
  • 0回复

【平湖·故乡】大湖墩变迁史(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2694
金钱
112831
威望
5604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4-11-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2-01-11 19:56:15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我们都知道在东湖边的湖墩上,有个叔同公园。不过,这是它现在的名字,以前它叫东湖公园,更早一点,在1982年前,叫人民公园,至于解放前,则叫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前呢?大家都叫大湖墩。
                       一
叔同公园所在的大湖墩,并不是天然就存在的,这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58)用疏浚城河时的堆土堆成的。后来,人们在这个人工堆成的湖墩上种植花木,建造楼房,从而将此地打造成了一个景色极其秀色的胜地。因为东湖更北面一点的小瀛洲被称为小湖墩,这里就被称为大湖墩。湖墩上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春秋佳日,士女如云,是当年平湖为数不多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当时的大湖墩与对岸陆地并不相通,要去湖墩,就要乘船渡河。过河登岸,映入眼帘的是就是从前平湖非常出名的弄珠楼了。
弄珠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及光绪年间因毁坏而两度重建过。弄珠楼是三开间两层楼,砖木结构,楼前“弄珠楼”的匾额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楼下柱上是一副著名长联:“人生行乐须及时,相与上巳祓除,重午竞渡,中秋赏月,九日登楼,长啸复放歌,胜地自多名俊彦;难得一片干净土,但听东田社鼓,西浦鱼罾,南院书声,北原牧唱,抚今共怀古,他乡无此好湖山。”楼上有雕刻精致的长窗,窗外有栏杆走廊。凭栏眺望,风景极佳,东南方远山隐隐,九峰列翠;南面飞檐翘角,古塔高耸;西面桅杆相接,市肆繁华;北面则湖水浩荡,长虹卧波。
弄珠楼往东,湖边有一排五间平屋,这就是“远山初月轩”。门前是副对联,上联是:“一轮明月阶前水”,下联是:“九点青烟郭外山”。从前,轩南临水还有座尖顶翘角的方形木质“闻潮亭”,这是在湖边水中打下木桩,在湖岸和木桩上铺上厚木板,上面建亭。游人若站在亭中,向北望去,吕公桥近在眼前。不过闻潮亭后来朽坏后就没有重建了。
民国元年(1911)以后,平湖士绅们觉得没有一个公园是件极为遗憾的事。考虑到大湖墩占地面积虽然不广,但是位置极佳,处于水中央,风景天然,将其改建成公园是最为合适的。不过当时的大湖墩,除了弄珠楼外,其余都是旷地,高处如阜,低处成漥,地面高低不平。稍微平整点的地方,都被附近的小商贩们堆满了板木砖瓦。整个湖墩,整体来说,荒草没膝,荆棘当道,芜秽杂乱。决定改建为公园后,县里拨款,并委任专人开始整修。但是最初步的夷平地面这个工程就已经非常浩大,又所任非人,工程款被侵吞不少,所以改筑进度缓慢。好在,公园总算是初具雏形。
有点雏形的公园,成了文人雅集之地。
民国四年(1915)三月上巳,当时平湖的文坛耆老黄金粟先生,又准备发动继续修筑公园。发动仪式就在弄珠楼上举行,当天热闹非常,肆筵设席,猜枚行令,备极一时之盛。席终,大家约定中秋节再来弄珠楼赏月。
这年的中秋节,是令无数后人向往而不可得的:
中秋节这天,黄金粟先生预定酒筵一席,参加赏月的有顾懒痴、姚晋洪、全云帆、钟来松等八人。下午四点左右,大家联袂出东门,乘小舟渡河,登上弄珠楼。当晚弄珠楼上下共有三席,黄金粟先生的酒席就设在楼上。兴步登楼,褥暑初消,金风习习,凭栏四瞻,远处九峰隐跃云际,三泖依稀为带,近处则报本寺浮屠高耸,梵钟清罄,一声声传入耳鼓。风景之佳,不可言表。弄珠楼还没有通电,大家都自备汽灯。夜晚,圆月冉冉由西而升,众人兴高采烈,猜拳行令,赋诗作画,甚至有人脱略形节,慷慨高歌,醉态毕露。湖中,有三四小艇,艇中也置酒设席,并有歌女伴唱陪酒,金樽檀板,更翻奏闕。从弄珠楼上遥望,见各舟灯彩闪烁,歌声抑扬。此情此景,恍如仙境。
民国十六年(1927),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县府决定将大湖墩改名为“中山公园”,并拨专款修建了“中山林纪念塔”,塔高约5米,塔身四面都刻有“浙江省平湖县中山林纪念塔”字样,塔旁栽植松柏。
其后,中山公园又添建亭台轩榭,补种树木花草。原来设在城隍庙的平湖的通俗图书馆也搬到了中山公园内。
但此时的中山公园,仍孤峙湖中,要到公园去只能依靠渡船,非常不便。当时,新任县长沈士华一到任就把改建公园当成首要任务,召集平湖士绅组织中山公园募款委员会,集款三千余金,决定先建桥,与保安街、横街、庙街一带相连。桥于民国十七年(1928)夏末动工兴建,工期三个月,到第二年1月建成。这座桥是平湖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全长24.5米,桥面净宽4.25米,两边有水泥栏杆和灯柱。这样,游人就可以直接从桥上进入公园了,十分方便。
有了桥,又由于中山公园不收门票,可以自由出入,游人一下子多了很多,于是,当时的管理员陆祝荪又提出了应该建造大门。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订做的铁门从上海运到平湖,装在了中山公园。
不断改建的中山公园沿园有了平坦的马路,夹道松青截齐,水门汀的路面,旁边点缀了几只石板长凳,专供歇脚之用。每到节假日,游人如梭。虽然还是不能和上海等大城市的名园相比,但较之从前,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但之后,中山公园的发展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觉得公园的性质慢慢变了。
中山公园原来是归县公款公产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但是民国十九年(1930),中山公园改归了县教育局管理。县教育局就在弄珠楼设立了个民众教育馆,已经搬入的通俗图书馆扩充了规模,成为民众教育馆图书部。图书部在弄珠楼下,里面的布置很不错,光漆的台椅,放得整齐,墙壁上挂着世界伟人的肖像,左边是书架,右边是报架,正中杂志架,里面是书库。书库据说有各种图书五千余册,以文艺作品居多,不但有中国古典小说和近现代小说,还有不少翻译小说,当然也有平湖各校的校刊之类。图书部有时也发动和组织读者写感想,心得就贴在墙上“读书园地”。
民众教育馆还在远山初月轩内开办民众夜校,招收青年职工晚上来校学习,也进行职业培训。有时还有唱歌等文娱活动,职训班会训练京剧,教的人拉弦高吭,数十人跟唱,挺吸引人的。当时有不少人喜欢吹口琴,因此,夜校特意开办口琴班,聘请上海口琴演奏家庞庆勋每星期来教学一次。当然,遇到节假日,民教馆还会组织灯谜、象棋比赛等作为教育民众的方法。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因为公园内要驻扎军队,民众教育馆和图书部奉令迁出公园,迁入位于学宫(孔庙,俗称圣人殿)的教育局内。但之后军队并没有到公园里来,民众教育馆又搬回来了。短短两三年内,民众教育馆从最初仅占公园的一部分,到后来,整个中山公园几乎都被占了,仅仅还剩下远山初月轩房屋五间,据说可能要筹建民众茶园,供大家游览憩息。
因此,虽然中山公园还是对外开放,不禁止游人入内,但很多地方实际上已经不能入内了。况且,因为缺人管理,花木也都已经凋零不堪。本来平湖县城内外除了中山公园外,就没有什么山水名胜,也没什么其他娱乐场所,现在这个唯一的公园又被占了,很多人只好去南门外散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