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16899阅读
  • 0回复

回首阅平湖——那碗人间至味(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2694
金钱
112849
威望
5614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4-11-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4-01-23 19:36:17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color=rgba(0, 0, 0, 0.9)]有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想来,那碗最具烟火味道,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必定是自己家乡的美食吧。只是现在的城市,无论大小,最不缺的就是各种饭店和吃食店,看似选择多了,但细细思量,却也没有什么能让人印象深刻到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磨灭的美食。从前,倒不是这样的。民国时的平湖城不大,却有很多美食一直让人惦记至今。如今回顾,还是让人垂涎欲滴。那时候,平湖一般稍具规模的南货店,都建有自己的茶食作场,根据不同时令季节,制作各种糕点。有农历二月初二的蜜酿糕,五月里的橘红糕,中秋的月饼,还有香糕,状元糕,雪片糕等。夏令时节,几家老字号国药店,还会制作花露出售,用锡制器皿,以地骨皮、青蒿、茯苓等道地药材蒸馏制成的清凉饮料,清香可口,既解渴又解暑。民国早期的时候,平湖还有两家书场,北寺旁的平厅和甘河街的快乐园,书场里有卖鹅头颈、绿豆糕、花生糖等食品,都是当时的小孩子们极其热爱的。但是,最值得记录的还是那些远近驰名的招牌店家的招牌美食。这些店生意兴隆,精益求精,却都是物美价廉的。西大街方桥东有一家名闻遐迩的刘义兴面馆,由女店主杜寿珍亲自掌管店堂。它的虾仁面、鳝丝过桥面完全不比杭州奎元观的逊色。还有鱼面,面条是用鲜鱼捣烂和面粉擀制的,别有风味。单汤鸡面,汤清味鲜。虾腰“过浇”面(浇头另盛小盆,与面分开放)还可以杯酒佐餐,滋味无穷。吃上一碗刘义兴的面对当时的平湖人来说是极具仪式感的存在,比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都是演水龙的日子,民国二十六年(1937)平湖开始使用第一架机器洋龙(泵浦龙),这年在西林寺第一次出演,演习前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泵浦龙水力强大,水珠落到三里外的白马堰游抚庙附近。为了庆祝平湖有了泵浦龙,这天参加演习的人每人得以享受刘义兴单汤鸡面一碗。新东门城垛里有一间小小芦苇屋里,开着一爿粽子铺,店主张阿炳,小名阿二,人称他为粽子阿二。阿二裹的各式甜咸粽子,有精肉粽、火腿粽、猪油夹沙甜粽,馅多汁鲜,远近驰名,当年吃过阿二粽子的人都夸他的粽子比嘉兴五芳斋的更好。阿二做粽子,可以说是不惜工本,精工细作,他的秘诀之一是在粽子快熟时把猪网油铺上加汤再煮,煮好的粽箬满面油光,诱人食欲。东大街孟家桥西有家刘隆茂腌腊店,店主叫刘良炳。这家店最有名的是五角钱一包的熟火腿肉,他家的火腿肉选料尤其讲究,是店主亲自去东阳蒋村采购火腿(正宗金华蒋腿)作原料,精工蒸煮后切成薄片,刀工精湛,匀薄若帛,香味四溢,堪称珍品。东大街北寺前开着一家王长生卤食店,专卖烧熟的猪牛羊肉、鹁鸪、鸽子、麻雀、乌鸦等物,应有尽有。王长生一般秋末开店,春初歇业,其余时间卖水果、冷饮。平湖城里的熟客都爱吃他的蹄髈冻、酱熏麻雀和清炖鸽子。他最出名的蹄髈冻完全仿照名菜东坡肉的烧法,用酒不用水,不时加酒以免烧干。火候到时,才加入优质红酱油和小量红糖,最特别的是加入“洋菜石花”(即凉粉),使蹄髈肥肉不腻,瘦肉喷香,起锅后肉汁立即冻结,边切边卖。吃过王长生卤菜的人都觉得长生肉堪比宫廷御菜呢。西大街糖饼桥东有出名的阿江豆腐浆,凡是吃过阿江豆腐浆的人都赞不绝口。豆浆是店主自己用小石磨磨出的原浆,配的佐料更是讲究,上好的酱油、味精、猪油渣不算,还有开洋、紫菜、辣油和醋。这爿店白天关门,专营夜市,每到半夜戏院、书场散场后店里座无虚席,人满为患。点上一碗豆腐浆,再配二根油炸桧(油条),可以吃饱吃好,而且只要4个铜板,实在是价廉物美。除此之外,排的上号的还有东门外“毛八观”饭庄的梅菜肉、粉蒸肉,味道之美较名菜东坡肉有过之无不及。老东门城门口的长兴馆的看家菜,俗称白露鳗鲡霜降蟹,它的红烧鳗鲡,色香味俱全,肥而不腻,虾仁、蟹粉、虾子蹄肋,食而不厌,脍炙人口。大街汉水桥堍的广利源糖果店,老板姓汪,他师法苏州采芝斋制作的松子糖,用青鱼精制的五香熏鱼,用料上乘,制作精良,别具风味,名声远扬。汉水桥堍的平湖饭店,爆鳝丝现杀现爆,令人馋涎欲滴。还有开在城隍弄里的一家吃食店,这里卖的蒸肉饺,肉馅去尽筋、肥,配上鳝丝、蒜末,米醋等调料,味道远胜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当然,西门外孟家桥边徐源源的糟蛋更是不必提了,算得上蜚声江浙沪了。当然,还有那些肩挑手提沿街叫卖的食品担,比如北寺山门口的馄饨担,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加只鸡蛋放点胡椒,就让人大饱口福了。还有汤质鲜美,佐料考究的“毛狗线粉”、有现做现烙的酒酿饼、热气腾腾的油煎糯米滋团、蜜甜藕粥、酒酿圆子、汤团……都可说是当年的街头美食了挑食担也有特别出名的。

[color=rgba(0, 0, 0, 0.9)]抗战前,仓弄口有一家专营卤食品的店,店主姓盛,每到夏季来临,他开始走街串巷,流动叫卖。臂挽一只有柄的木盘,盘内盛着熏肠、牛肉、香豆腐干,酱汁蹄筋,平湖人都称为“朝筒担”。盛老板平时不喊不叫,只是在木盘柄悬着一面小铜锣和一个小铜锤,一走路,铜和锤相撞,发出“铛、铛”的响声,食客们听到响声,就会出门叫住他。因为盘中的食品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所以光顾的人非常多。按理说,夏天肉食容易腐臭变质,可是盛家朝筒担的食物天天都是新鲜可口的。究其原因,是他家一到晚上便把卖不完的食品重新煮过,全家一起动手,刷锅、烧水、蒸煮,再上佐料,然后把食物放在一张大竹匾上摊开。竹匾搁在贮满冷水的大缸上,几个人不停的拿着扇子扇风,使温度降低,以免变质。可知,美味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的辛劳。和挑着“朝筒担”一样沿街卖的,还有一位卖馄饨的老二。老二只做半夜生意,一般是晚上十点左右,他从西小街住处出发,转西大街向东到东门内,折到汤家浜、南河头,再向西经糖饼桥入仓弄,一路走走停停。因为老二的馄饨肉多汁鲜,非一般馄饨店能比,买的人特别多,所以他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当时平湖城内爱搓麻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通宵达旦以此为乐,到了半夜饥肠辘辘的时候,往往首先就想起这位卖馄饨的老二来了。一听见远处传来竹筒“笃笃”声,他们就赶紧拿了铝锅、磁杯奔出去。烧火、包馄饨、下佐料,老二双手并用,动作利落。老二的馄饨好吃在于原材料用的好,他每天只睡五个小时,早上去肉店专捡上好精肉,备好开洋、紫菜、榨菜,擀好馄饨皮子。老二的小本生意看似兴隆,但是因为秉持薄利多销的理念,就这么一天忙忙碌碌下来,天气好的时候他能赚一元五角,雨雪天只有四五角,不过老二乐此不疲,再辛苦每天都是乐呵呵的……也许,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食物,而当时那些制作食物的人,以他们的匠心,用独门的秘技、独特的作料、精妙的作法,让这些老平湖的美食烙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