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4835阅读
  • 0回复

在没有空调的夏天,阿拉这样“乘风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3168
金钱
113376
威望
5247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5-07-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5-07-21 09:03:49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在没有空调的夏天,阿拉这样乘风凉



关于“乘风凉”的往事

你是否还记得?

改编自画家罗希贤作品《弄堂里厢乘风凉》

那些年,上海人在夏天的头等大事莫过于消暑解热,找个地方乘风凉。当时大家住房往往拥挤,屋中闷热如蒸笼般闷热,再加上空调还未普及,光靠蒲扇、电扇又有些力不从心。

每到酷暑难耐之夜,弄堂、人行道上乘风凉的人便越聚越多。当时躺椅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用品,当然还有竹榻、门板、小板凳和帆布床。弄堂里的“自来风”和高楼下的“穿堂风”,吹散人们一天的疲累。和邻居谈笑间也忘了恼人的炎热。

乘风凉是许多上海人曾经历过的生活,也留下了一段段让人回味无穷的记忆。

井水,往地上一浇

一股热气蹭地窜上来

上海话中没有“乘凉”“纳凉”一说,而用“乘风凉”来指代夏夜消暑纳凉的休闲活动。在老上海人常见的居住环境中,可以借助的树荫有限,居民家里有电风扇的也不多,更别说空调了,所以通常纳凉都在户外,在弄堂口、在马路边,只为了借乘一些“自来风”“穿堂风”,所以是“乘风凉”。

解放前的上海,每到酷暑难耐之夜,居民们往往走出屋外,乘风而凉,当初人们大多在自家的阳台、花园和弄堂内乘风凉。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行道上出现了乘风凉的人群,吃饭的、打牌的、讲故事的,林林总总构成了一道夏日夜晚的风景线。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夏季的夜晚,弄堂、人行道上乘风凉的人越聚越多,当时躺椅几乎成了家家户户乘风凉的必备用品,当然还有竹榻、门板、小板凳和帆布床。乘风凉时最开心的莫过于放暑假的小朋友们,不少人还记得小时候唱的童谣:“冬瓜皮,西瓜皮,啥人勿唱老面皮。”

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每到赤日炎炎的夏日,上海的弄堂里、高楼下、人行道上、苏州河边、黄浦江畔,还到处都有纳凉消暑的人群。


黄昏,太阳虽然已经下去了,但是地上依然滚烫。很多人家从井里吊上井水,往水泥地上一浇,一股热气蹭地窜上来。等到水干了,地上也凉了。 等到此时,人们便纷纷搬出凳子、椅子、竹榻、席子、帆布床,甚至木板等坐具或卧具,占据了弄堂口、人行道等“风水宝地”。



当时,躺椅几乎成了家家户户乘风凉的必备用品。那时候的躺椅很多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可谓各色各样。有时候找不到木头,就用竹子、竹片,中间用从自行车轮胎上剪下来的橡胶片垫着,再用螺丝一个个拧上去。

乘风凉之前,先用冷水把躺椅浇一浇,擦擦干。到太阳落山,往上面睡下去,舒服得不得了。

洗好澡,吃好饭

一人一把蒲扇,就开始了

洗完澡吃晚饭,接着乘风凉,这几乎是当年上海人夏日里的固定作息。

在居住条件非常有限的年代,乘风凉前的洗澡,就是简单的冲洗。许多男同胞甚至就在弄堂里拿着水管、或端着脸盆用凉水往身上冲一冲。

洗好澡的小朋友,身上都会被家长扑上白白的痱子粉或涂上香香的花露水,这种只属于夏天的味道,散发在乘风凉的人群中。

然后开始吃晚饭。有些家庭会在院子中、弄堂里、人行道上搭台吃饭,晚风中大快朵颐,也算惬意。

大人把桌椅放好,家里烧好的菜,全部搬上台子。冬瓜、毛豆、红烧肉,人家统统都看得到,真的是没有一点点隐私。有时候自己有点好吃的,还会夹给隔壁邻居小孩一块解解馋。

饭吃好,一人一把蒲扇,就在门口乘风凉了。

那时候乘风凉的扇子大多数是蒲扇,由蒲葵的叶和柄制作而成,面大而轻,是上海人乘风凉时的标配。家庭主妇们还会用布条包边,延长其使用寿命。


洗好澡的小朋友,身上都会被家长扑上白白的痱子粉或涂上香香的花露水,这种只属于夏天的味道,散发在乘风凉的人群中。

过去没有冰箱,但是有井水。西瓜叭嗒扔进去,两三个小时以后,乘风凉的时候,就捞出来吃。比现在冰箱里开出来的还要好吃,还要味道灵。

四大著名“风口”

乘风凉也要抢C

上海曾有四大著名“风口”——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中百一店、外滩边上的上海大厦,还有长乐路上的老锦江一带。

过去的三伏天,若在别处,那叫等风凉,到了这四大“风口”,才是真正的乘风凉。因为大楼附近“穿堂风”特别明显,所以大楼下面,可以说是乘风凉的最佳位置。


1950年代的人民公园与南京路。图中方框为上海的两大“风口”:

20世纪70年代前,24层的国际饭店曾是上海最高建筑,饭店楼下的黄河路便是当时乘风凉的热门之地。

徐女士就住在国际饭店“贴隔壁”的黄河路上,她证实,“风口”的确存在过。那是她“小时候的事情”了,“吃过晚饭,附近几条弄堂的人都搬把躺椅出来乘风凉,吹着凉风就这么睡着了,很惬意。”

隔街相邻的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也是人们纳凉消暑的好去处,曾居住在附近的人,清晰地记得当时店门口和店边上的六合路,到处都是乘风凉的人群。

中百一店前面有几级台阶,人们就坐在台阶上乘风凉。那时候中百一店有空调,冷气出来刚好可以蹭一点,吹着很舒服。


除了高楼大厦,外滩的防汛墙边也是人头攒动,那里大多是成双作对的年轻恋人。

情人墙上是没有空位置的。特别是大热天,你好碰到我的手,我好碰到你的手。一对一对,你不打扰我,我不打扰你。

打打牌聊聊家常

围在一起看看电视

过去上海人的乘风凉,像一个大派对,有道具、有场地、有食物,还有各种活动,人们乐在其中。

人们除了聊天,还喜欢四处打量,管管别人的闲事。特别是有不熟悉的生面孔走过来,更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有人回忆说,年轻时推着自行车到丈母娘家里去,碰到天热,真是难为情。进去就等于像走T台,旁边人像评委,大家看着,评头论足。

20世纪70年代,上海各大工矿企业注重防暑降温工作,工厂里会给在高温下作业的职工提供酸梅汤和盐汽水。大人都不舍得喝,省下来晚上带回家,给小孩喝,第二天空瓶再带回单位去。

乘风凉时玩得最多、参与度最高的活动非打牌和下棋莫属,输家会得到小小的惩罚,最多的就是刮鼻子。

20世纪70年代,电视机还是上海人家稀罕的家用电器。盛夏之夜,一台电视机旁会围坐着许多看电视的人。电视虽是黑白的,但也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声音要调到最响才行


还记得徐峥导演的《夺冠》吗?冬冬家的黑白电视机,在当时是稀罕物,整个弄堂的人聚在一起看电视(

所有人都指望着冬冬扶好天线,才能继续观看排球比赛。电影里弄堂生活的画面让很多老上海人倍感亲切
石库门里有玄机

“本身就是个空调系统”

“上海传统的石库门老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空调系统’,可惜,被现代建筑借鉴的不多。”从同济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老建筑保护研究的林维航如是说。

他表示:“石库门的墙壁特别厚,薄的37厘米,厚的50厘米,用的是空心砖,热空气通过时有足够的冷却空间,再加上层高一般可达3.5米,室内更觉凉快。而现代建筑,墙壁通常用钢筋混凝土浇灌,导热性很强,外墙被阳光一晒,房间里头的温度马上就高上去,而且层高普遍控制在2.83.0米之间,也不利于散热。”

在石库门的“空调系统”中,最核心的部位是露天的天井。

天井中的空气经阳光加热后上升,在其下方形成真空区域,从屋内吹出的冷空气补充其中,就形成一个对流的循环系统。所以,太阳晒得越厉害,天井里反而越凉快。

林维航表示:“可现代建筑中极少有类似的空间设置,只能用空调营造人工的清凉环境。结果,屋里舒服,屋子外面成了一只大蒸笼。”

随着人们的住房环境改善

以及电扇、电视机、电冰箱

特别是空调进入千家万户

马路上、弄堂里

乘风凉的人群开始减少

但往昔和街坊邻居们

一起谈天说笑乘风凉的记忆

就像夏天里吹拂的风

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清新与惬意

也蕴含着那个年代

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温情

本文部分素材由上海电视台《上海故事》栏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