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船河,平湖古河道,西与广陈塘交接,东至独山港镇衙前集镇,为平湖市级主要河道,是境内东北部地区一条引泄水干流,全长11.67千米,平均河宽27.2米。主要支流有前进河、盐新河、风雷河、朝阳河等。 q9Fc0(&Vf
7N'F]x
明代时期,盐船河原是两条河道。广陈镇至新仓闸桥这一段,名为“盐运河”,又叫“运盐河”;闸桥以东至衙前这一段,名曰“新开河”,又称“顾公河”。 }rGDM
'}XW
明天启年间《平湖县志》卷二记载:“盐运河,海塘内皆荒塘,业惟煮盐。宋置榷场于广陈镇,国(明)朝改置芦沥,故有盐运河十二里,土积水浅,傍河之开垦者几废。嘉靖己酉年(1549年),巡盐御史董公命郡倅陈守义、县令李侨修复。” Z$[A.gD4
FeCQGT
又载:“新开河,在运盐河之东,新仓闸桥起至旧衙,计十二里,知县顾廷对浚,河通地荡,以便灌溉,又名‘顾公河’。” E\'_`L
%zX'u.}8#
由此可见,盐运河和新开河的开挖和疏浚,得到历代地方官府的重视,对于促进发展当时平湖东乡盐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8N|*n"`}
BNzL+"W
盐运河始开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由于年久失修,土积水浅,舟船难航,庄稼缺水,田地遭荒,周边农夫叫苦不迭,盐商亦怨声载道,甚至运盐也只能靠牛车代舟。 sW=@G'}3
6"%[s@C
另据明朝工部右侍郎陆杰的《盐运河记》云:嘉靖戊申年(1548)冬,巡盐监察御史董威巡视嘉禾,得悉平湖东乡芦沥盐场一带河道严重淤积,下令嘉兴府通判陈守义、平湖县令李侨发动重浚盐运河。当时,疏通盐运河共招募丁夫1350人,用工计29350工。 SxQ|1:i%
FRfMtxvU
巡盐御史承担拨支开河银两,县衙发给丁夫粮粟,“秋毫不扰于民”。盐运河疏浚后,农商皆喜,“测之潭潭,视之洋洋。高桅大舶,以通诸商。亦贤灌溉,长我稻粱”。 : l]>nF4
R]ppA=1*_l
清咸丰年间新仓副榜贡生朱鼎镐在其《芦浦竹枝词》中说:我家就住在盐运河畔,常在自家的挹濑楼读书,深感水乡娇美。由此触发诗兴: ;z%& 3u/
So!1l7b
龙尾山前雨气收, o AQ92~b
g"zk14'
井塘十里稻花秋。 P,wFib^1
x<= ;=893
侬家盐运河边住, Q~*A`h#
6`+DBr
惯听书声挹濑楼。 Oq! u `g9
0A}'.LI
为了便于盐场荡地的引水和保障农田灌溉,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三年(1560—1564)间,知县顾廷对在任内重浚并开挖新仓闸桥至衙前镇全长12里的新开河。 A"9aEOX-?i
nP0}vX)<
这条河道与盐运河开挖时所采取的办法不同,不采用雇工招募的方式,而改为由两岸受益佃户按照田亩分担挑浚,只支付民工开河补贴的工食银1350.53两。 YQ?|Vb
U
uj8]\MY
顾廷对,字子俞,泰州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为官刚正廉明,善断疑案,遇难敢为,治地治安肃然。任内,他极力推行首辅宰相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即“均徭法”,实施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折成银两后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丁役负担按照田亩分摊。 s
fti[
Y!Z@1V`
此项改革举措不但广受农民欢迎,为官者也感到实施方便。任满,顾廷对晋升为监察御史。当地百姓感谢他为百姓做的好事,将这条新开河誉为 “顾公河”。 Q/0}AQO
3bPVKsY
清末衙前秀才周光瑞在其《盐溪渔唱》中,提到了十二里古盐溪留给后世的恩惠,乃得益于顾县令的功劳: H|,{^b@9
MjG.Ili$m
新开河即古盐溪, vTB*J,6.
t`DUY3>36
来往帆樯东复西。 ',O@0L]L
fM2[wh@
十二里中遗惠在, 0<>iMr D
hO(HwG?8t
嘉名两字顾公题。 )8 iDjNM<
\HH|{
此后,盐运河与新开河两河相接,起止点自广陈至新仓,新仓至衙前。从前,三镇都临近海边,因“海塘内皆荒塘,业惟煮盐”,只有“靠海吃海”,都是平湖东乡唯有以盐为业的大镇。 DJ<e=F!
{CGk5` g~
据明万历年间《嘉兴府志》第五卷和第八卷记载:嘉兴府时有芦沥、海沙、鲍郎3个盐场,其中平湖县的芦沥场面积最大、灶户最多、产量最高。时有草荡1074.45顷,按每顷100亩计算,共 107445亩;大小灶户10750户;年产盐7066.162引,按每引150公斤计算,约合1059.92吨。 u1<xt1K
4.VEE~sH$
如此规模的大型盐场,管理与经营设施配套齐全,设有榷场、盐署、盐务、巡检、分司等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工商、税务、公安、运储及国有公司,且实行垂直管理,双重领导。 i%\nJs*
OU{PVF={
盐运河的起点广陈,为平湖古镇,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时期,广陈就设置榷场,系官府的盐业贸易专卖市场。元至元年间(1264—1294)设商贸税务机构——广陈务。 .h*&$c/l
d$Mj5wN:q
明天启年间《平湖县志》卷一载:“元时番舶至乍,肆列珍异于此,故曰广陈。”广陈之东十二里的新仓,虽开市于广陈之后,但元代时期就曾设立芦沥场盐课司,承担盐政盐税职能。 I>P</TE7
V7^?jy&&
新仓有一块古石碑记得非常明白:“吾里名新仓者,贮盐所也,其水道运盐也。” m"v` E7G
^5GS!u"
天启年间《平湖县志》卷一云:“新仓,县东北三十六里。旧芦沥场盐课司在此,虽小聚落,而百货泉流,商民云萃焉。” Jg%sl&65
Ye )(9
盐运河疏浚后的当年,两浙路提刑官罗适就决定将广陈的盐仓,移至芦沥场的中心地新仓,并建立两浙盐运芦沥场分司。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盐业总公司芦沥场分公司。 pp{%\td
8#oF7eE
DR =>la}!
V-X n&s
新开河的终点衙前,明朝洪武元年(1368)就在此处设立芦沥场盐课大使署,统领芦沥场12个盐团,当地将新开河雅称为“盐溪”,后来将旧署遗址称为“旧衙”,旧署前面新辟的小镇则名曰“衙前”。 4NEk#n
sRoZvp5
所以,盐运河和新开河这对运盐姐妹河将广陈、新仓、衙前这3个以盐兴市的集镇串联起来。当时,凡运盐出场,赴嘉兴者由盐运河运至徐家埭邬桥关中转,销松江者则由广陈或衙前送达横浦(今为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发运。 _$Fi]l!f
k$+&
盐运河和新开河既是平湖主要的一条盐运河道,因此又是一条黄金水道,朝廷从当地盐区获得大量的税银收入。 X;}_[=-
<F!:dyl
据清光绪年间《平湖县志》卷八记载: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按照荡地折亩实课税银,芦沥场年解京税银共5991.96两。清雍正七年(1729)芦沥场征课税银共4981.15两,尚不包括带征税(滴珠车脚银)84.68两。据1993年《平湖县志》第三十九编记载:民国初年,全县年征盐课税银6129.663两,去除减免后,实征税银5436两,这其中芦沥场占了绝大部分。 S>H W`
*X<De
后由于盐运河与新开河年久失修,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县林绪光带头捐俸,发动当地农民重浚。民国三十六年(1947),动员壮丁5000余名疏浚盐运河,受益农田8000余亩。 j*6!7u.,K
=%RDT9T.
新中国成立后,平湖水利部门将这两条古河道合二为一,统称“盐船河”。1952年、1959年,对盐船河进行了局部疏浚。1968年冬,全县19个公社4万人历时15天进行全线疏浚。2008年又对盐船河进行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于2008年12月开工,2009年12月完工,疏浚总长度10千米。 Q'\jm=k
1pz6e8p:m
盐船河,这条距今900多年的古河道,曾经为平湖往年的盐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见证了当地风云变幻的苦难岁月和社会发展历程。如今,它仍然是平湖东部地区的“母亲河”,是一条主要水道,将继续为平湖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百姓的幸福,默默无闻地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