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船河,平湖古河道,西与广陈塘交接,东至独山港镇衙前集镇,为平湖市级主要河道,是境内东北部地区一条引泄水干流,全长11.67千米,平均河宽27.2米。主要支流有前进河、盐新河、风雷河、朝阳河等。 Z| L2oce  
 uF<S  
明代时期,盐船河原是两条河道。广陈镇至新仓闸桥这一段,名为“盐运河”,又叫“运盐河”;闸桥以东至衙前这一段,名曰“新开河”,又称“顾公河”。 HRHrSf7  
 *<kD"m  
明天启年间《平湖县志》卷二记载:“盐运河,海塘内皆荒塘,业惟煮盐。宋置榷场于广陈镇,国(明)朝改置芦沥,故有盐运河十二里,土积水浅,傍河之开垦者几废。嘉靖己酉年(1549年),巡盐御史董公命郡倅陈守义、县令李侨修复。” ;*QN9T=0  
 o+^Eu}[.  
又载:“新开河,在运盐河之东,新仓闸桥起至旧衙,计十二里,知县顾廷对浚,河通地荡,以便灌溉,又名‘顾公河’。” !!+Da>  
 /"MJkM.~E  
由此可见,盐运河和新开河的开挖和疏浚,得到历代地方官府的重视,对于促进发展当时平湖东乡盐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C BlXC7_Mi  
 P6we(I`"2  
盐运河始开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由于年久失修,土积水浅,舟船难航,庄稼缺水,田地遭荒,周边农夫叫苦不迭,盐商亦怨声载道,甚至运盐也只能靠牛车代舟。 .,mM%w,^O  
 XnY"oDg^>  
另据明朝工部右侍郎陆杰的《盐运河记》云:嘉靖戊申年(1548)冬,巡盐监察御史董威巡视嘉禾,得悉平湖东乡芦沥盐场一带河道严重淤积,下令嘉兴府通判陈守义、平湖县令李侨发动重浚盐运河。当时,疏通盐运河共招募丁夫1350人,用工计29350工。 T}	8CfG_j  
 )E`+BH  
巡盐御史承担拨支开河银两,县衙发给丁夫粮粟,“秋毫不扰于民”。盐运河疏浚后,农商皆喜,“测之潭潭,视之洋洋。高桅大舶,以通诸商。亦贤灌溉,长我稻粱”。 o? dR\cxj  
 ][t6VA  
清咸丰年间新仓副榜贡生朱鼎镐在其《芦浦竹枝词》中说:我家就住在盐运河畔,常在自家的挹濑楼读书,深感水乡娇美。由此触发诗兴: P)IjL&[  
 Wp4K6x  
龙尾山前雨气收, [&d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