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488阅读
  • 0回复

回忆六十年代中期“三就”肉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3210
金钱
113464
威望
5246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5-08-0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5-08-06 21:17:09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老了喜欢回忆,记得的六十年代中期的农村,为了让农民方便购买新鲜猪肉,县有关部门开始在农村开“三就肉店”。
    所谓“三就店”就是生猪在农村就地收购、就地屠斩、就地销售。
   “三就店”一般3-4个大队中,选择方便农民买肉的大队。
   “三就店”的一切政策是全县统一,就是收购价、鲜肉销售价、奖励政策。
    记得当时在斩杀后,连猪头、白胴达到77斤才是合格,假如不到77斤白肉,奖励政策就少。
    有一段时间,国家需要猪皮革,采用剥猪皮销售猪肉
    当时的奖励政策:
   凡合格的猪,价格以屠后的出肉率,最差的大概是62刀(出肉率62%,下同),大多在64-68%之间。
   那时的猪相对瘦,出肉率能达到72%是极少。
   出售一头猪奖励饲料票40斤、布票3尺、每斤毛猪凭发票在生产队奖励一斤稻谷。
  在那时几乎全部太湖系猪,公猪品种相对多,如苏联大白猪、英国约克、丹麦长白猪,肉质好,现在根本吃不到这猪肉的美味。
   当时猪的饲养时间长,一般猪毛重在120斤以上,至少要饲养7-8个月,1/3的肉猪饲养时间超过一年或更长。
   当时猪肉销售量不高,毕竟当时农民钱不多;因此每天杀的猪不一定能销售完,再是当时没有冰霜。
   猪店将没有卖完的肉,在店内挖一口井,将肉放入井入,下一天再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