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章是发表于某《老年论坛》,感觉对于年轻人看,有一定的好处。
老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咱们对孙子的忆苦思甜孙子却不以为然、甚至心生反感?
比如饭桌上孙子挑食,奶奶会说:当年我吃野菜长大的,啃根红薯都得抢,你这白米饭扒两口就扔?孙子说:“奶奶,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现在超市啥都有,我当然要挑食啦”。
又比如孙子不珍惜衣物,奶奶会说:“我们一件衣服要穿几年,你这衣服没咋穿就不要了?”孙子说:“别总拿你们那个时候比,现在有必要总穿一件衣服吗?”唉,问的我是哑口无言。
仔细一想,奶奶和孙子的分歧没有对错,只是成长环境不同。奶奶的苦多源于物质匮乏,孙子的“不以为然” 是时代的底气,只有互相迁就才是最暖的心灵港湾。
只是奶奶的岁月沉淀与孙子的当下视角相碰撞,出现了最软的亲情羁绊,奶奶的心情多少有些不爽。
作为奶奶也清楚当代青少年的“苦” 更多是精神压力(如孤独感、学业焦虑)。若仅以过去的物质苦难为例,可能引发孩子的疏离感。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许多孩子对生活的来之不易缺乏直观感受。那奶奶该如何讲述祖辈的奋斗故事能帮助他们理解幸福不是天赐的道理呢?欢迎老友抒发几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