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在线


广告合作:0573-85556666
  • 18212阅读
  • 0回复

[情感美文]老人应如何调节“黄昏”心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2757
金钱
112890
威望
5571
注册时间
2007-01-09
最后登录
2024-12-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8-03-26 10:09:41 ,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





  枯燥无聊感
  人到老年,身心都在发生变化,大事干不了,小事不用干,整日在“吃、睡、坐”中轮回周转。这样日复一日,心理上就会产生枯燥无聊的情感,感到生活无趣、无味。
  分析与调适:生活缺少情趣,就不能老有所乐,思想观念陈旧,就会缺乏人生追求和进取心。其实,对于工作来说,老年人已画上了句号,但对于整个生活来说,老年期则是一个“逗号”,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生活要有情趣,要有阳光心态,闲遐可迷于书画、痴于养花等,这样,枯燥无聊之感就会荡然无存。
  颓废无为感
  有的老年人用颓废无为的心态对待夕阳生活,他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蹦不起来了。生活懒散,啥事不干,生活如坐针毯,度日如年,自己的积极形象也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分析与调适:有一些老年人,生活很低调,心境较灰黯,常常是过去的事情不提,现在的事情不做,将来的事情不想,终日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这无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人到老年生活更需要自信,自信是人的半个生命,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人老精神不老,只有这样,生命的乐章才会奏出强音,生命的火焰才会越燃越旺。
  黄昏末日感
  有的老年人自认为临近了生命的尽头,就像天快黑了那样的冷寂,从而产生惆怅之感。还有的老年人受宿命论的影响,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不唱春之歌,反奏黄昏曲,身心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不能自拔。
  分析与调适:心理脆弱,情绪消极,情感沮丧,就会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心理学家认为,把老年期看作是黄昏末日,看作是生命的“悬崖”,是有害健康的。叶剑英老前辈曾经有诗云:“老天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现在,许多老年人都以 “夕阳无限好,人间爱晚晴”的美好心态去拥抱晚年生活。你不妨走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力所能及地再为社会发挥余热,就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孤独寂寞感
  人到老年,生活变化很大,首先是无所事事闲得慌,其次是缺乏情趣闷得慌。看着别人忙里忙外,自己又帮不上忙,心里就会烦躁,就会产生孤独感。
  分析与调适:人老退职,告别了众多的社会活动,从“大家”回到了“小家”,一时还不能接受和适应,另外,子女不孝,与老人长期分居,也会引发孤独之感。其实,老年期还有一大片生活的蓝天任人去翱翔,我们可以参加老年大学,去老年活动中心与新老伙伴去谈心、聊天、倾诉,做一些有益的劳动,也可以做一些感兴趣的事,如收藏、书法、剪报等,让孤独慢慢淡化。
2老年人脾气大 小心“黄昏心理”在作怪
  其实很多时候,老人并不是脾气大、故意拿身边的照料者出气。年老后难以排解的孤独、对生活和未来的迷茫、甚至对自身能力的怀疑等,都容易使他们出现消极、否定的“黄昏心理”。
  自从孟大爷退休后,似乎越来越不好“惹”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冲着老伴发火,还动不动给儿子打电话“你快回来,这事我管不了”;因为嫌人做饭不好吃,家里连着换了三个保姆。家里人都躲得远远的,生怕成了他的出气筒。
  人到老年,伴随着身体状况下降、工作能力减退,回忆自己当年的“辉煌”经历,难免会产生阵阵失落。再加上眼前一些看不惯的事情,自然难以适应,进而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变得烦躁、不满。加上生活圈子变小,缺少情绪发泄出口,常常不知不觉对身边的人“挑刺”,把心头不满说出来。
  其实很多时候,老人并不是脾气大、故意拿身边的照料者出气。年老后难以排解的孤独、对生活和未来的迷茫、甚至对自身能力的怀疑等,都容易使他们出现消极、否定的“黄昏心理”。若是没有人及时送上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负面情绪很容易加重。
  因此,面对“发脾气”的老人,家人一定不能躲开。一味逃避,只会让老人越来越没有信心,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导致黄昏心理产生。可以试着用幽默的方式化解他们心中的不满,比如笑着说“这菜虽然味道差点,不过是专家推荐的营养配餐,您老大人大量,将就着吃吧”。当老人抱怨没人关心自己时,主动回家陪他们说说话,送他们点礼物,让他感受到关心。对于老人自己来说,也要提醒自己,拿身边人出气只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与其在家里“生闷气”,不如走出去,散散步、打打拳,不知不觉就可能就会忘掉不愉快。
3老年人的心理如何保健
  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老年人应该掌握心理保健的5个要点:
  1、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能保证心理的健康。老年人平时要多摄取优质蛋白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奶类、蛋类、豆制品及莲子、桂圆等。老年人还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拳、做操等,强度以感觉舒适为宜。
  2、善于摆脱烦恼,保持清心寡欲。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事不必心绪不安,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而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对于外界名利之事要善于超脱,对家务事不要操劳过度,让自己保持一份好心情。
  3、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学绘画、种花草、养禽鸟、读书报、看影视剧等。这样既可舒展心灵,又能珍惜时光、学习新知识,使生活更有意义。
  4、重视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老年人既要注意联系老朋友,又要善交新朋友,要经常和好友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做到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思想上沟通交流,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取长补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5、保持乐观精神,培养健康的心理。老年人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尽量做到性情豪爽,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尽量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4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大脑缺少应有的刺激,因而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敏感力和反应力明显减退。
  固执,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表现。其主要特征:自满自信、思维刻板、敏感多疑、嫉妒苛刻、情绪冲动异常等。
  导致老年人固执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是接受新鲜事物较少,大脑缺少应有的刺激,因而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敏感力和反应力明显减退,脑细胞缺乏活力,大脑退化速度加快,思维能力下降,逐渐形成记忆力锐减及老年痴呆等一系列症状;
  二是老年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多种关系欠融洽,甚至处于脱节和紧张状态,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在实际生活中“不受欢迎的人”;
  三是老年人因其虚荣心和自尊心的驱使,很自然地与社会疏远了,离群索居,难免产生一种寂寞感、孤独感和失落感;
  四是与家庭不和,与老伴分离,与后辈形成“代沟”,因而关系紧张,感情淡薄,得不到家庭成员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五是由于病态心理障碍,往往把家庭中发生的微小事情看得过重,长期挂在心头,得不到及时排遣消除,内心郁闷烦躁,缺少生活乐趣,这些因素都是精神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以及多种癌症的发病诱因。
  怎样控制老年人的固执心理疾病呢?
  首先是老年人自己应深刻认识固执性格之害, 注重自我调适,陶冶情操,克服虚荣、孤僻、自傲等缺点,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寻找更多的生活乐趣,养成接受新鲜事物的良好习惯;有严重心理障碍者,可去医院治疗。其次是作为家庭后辈的儿孙们,应注重精神赡养,对老年人多加体谅、热情和关怀,使之安度晚年。
  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良好的心理因素会使人精神愉快,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使人产生疾病。使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种生理功能减退。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生理功能减退,并出现一些老化现象,如神经组织,尤其是脑细胞逐渐发生萎缩并减少,导致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尤其表现在近记忆方面。视力及听力也逐渐减退。皮肤出现老年斑、毛发变白并减少。由于骨骼和肌肉系统功能减退,运动能力也随之降低。
  二是社会地位的变化。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可使一些老年人发生种种心理上的变化,如孤独感、自卑、抑郁、烦躁、消极等。这些心理因素均会促使身体老化。
  三是家庭人际关系。离退休后,老年人主要活动场所,由工作岗位转为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老年人影响很大,如子女对老人的态度,代沟产生的矛盾等,对老年人的心理也都会产生影响。
  四是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思想意识的修养、道德伦理观念、理想与信仰等,都会影响心理状态。文化水平高、信念坚定、事业心强,可促进良好的心理,推迟老化,并保持身体健康。
  五是营养状况。为维持人体组织与细胞的正常生理生活动,需营养充足,如蛋白质、糖、脂肪、水、盐类、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是必需的营养物质。尤其是神经组织及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更甚。当营养不足时,常可出现精神不振、乏力、记忆力减退、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发生抑郁及其他精神及神经症状。
  六是体力或脑力过劳。体力及脑力过劳均会使记忆减退、精神不振、乏力、思想不易集中,甚至产生错觉、幻觉等异常心理。
  七是疾病。有些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如脑动脉硬化,使脑组织供血不足,使脑功能减退,促使记忆力减退加重,晚期甚至会发生老年性痴呆等。还有些疾病,如脑梗塞等慢性疾病,常可使老年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状态。因此,为了使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应加强锻炼以减慢各种生理功能老化,经常保持心情舒畅,坚定信念,培养情操,合理安排生活等都可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
  近年来老人心理疾病的原因是哪些
  老年人晚年的时候经常是一个人,这样的情况是很容易患有一些心理疾病的,尤其是现在经常有一些关于老年人自杀和变态行为的报道,这样的现象让我们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中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案例有哪些吧!总的说来,老年期抑郁成因复杂。除了老人本身素质易感性外,还有许多与年龄有关的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看看造成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吧,一起来预防他吧。
  1999年4月29日上午,南京建邺区一位81岁高龄、名叫刘瑞的老大爷踉踉跄跄地从家中奔出,用一双沾满鲜血的手推开了邻居家的门,平静地对屋里人说:“我把俺老伴给整死了”。邻居们诧异地望着这位平日一向与人为善的老大爷说:“这怎么可能呢?”没有人相信他。直到老人拦下了一名过路青年,并用其手机报了警,邻居们这才意识到刘大爷真的将老伴杀死了。?
  无独有偶,11月上旬,同是该市的浦口区再次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老翁杀妻案,不同的只是凶手是一名退休的大学教授,而事情的起因仅仅是老夫妻俩伴了几句嘴。患忧郁症、妄想症等心理疾病的中老年人在该院占有相当比例。资料还表明,老年人一旦家庭关系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且有三个特点:一是农村人口多,占70%以上;二是文盲和小学文化居多,达90%;三是性罪错较多。
  心理抑郁是罪魁祸首
  仍以那位81岁高龄老人的凶杀案为例,他们的婚姻是60年前由父母包办的,当时他们一个20岁,一个15岁。然而两人并非佳偶天成,双方在感情上一直无法产生碰撞,但出于善良的人性,刘瑞一直像大哥哥一样照料着妻子。解放后,刘瑞虽然也曾有过解除这没有爱的婚姻的想法,但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他,硬是拖了几十年也没能说出口。相反,数十年来,家里家外,烧饭做菜基本上都由他一人承担,已习惯于被人照料起居的妻子,也从未对辛苦异常的丈夫说过半句暖心窝的话,这使刘瑞的心理渐渐感到难以平衡。
  总的说来,老年期抑郁成因复杂。除了老人本身素质易感性外,还有许多与年龄有关的生物社会心理因素,这些易感因素有:躯体疾病、经济收入减少、社会交往减少,配偶及其它亲人死亡,遭受子女冷遇等。但同这些因素相比,老人长期独处是造成心理抑郁的主要原因。
  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辛苦操劳一生,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子女拉扯大,看着子女一个个成才工作、结婚生子、成立自己的新家,他们有说不出的高兴。然而当长大的“鸟儿”一旦一个个飞走之时,他们虽然为了这些“鸟儿”的事业、前途和幸福不便挽留,但是他们心中总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惆怅:就这样走了,自己含心茹苦喂大的“鸟儿”再也不属于自己了。
  导致老年精神障碍的六大心理因素
  老年阶段,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衰退,自身生活的低沉状态往往让很多老年朋友们不堪心理重负而遭受精神障碍的侵扰。所以社会提倡关注人们的晚年健康生活。精神障碍的出现无非是在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上火上浇油。该病会核心攻击老人们的心理,进而发展成一些躯体疾病。老年精神障碍作用于老人们的心理,但其起因也和老人们的心理有必然联系。
  方法/步骤
  1
  黄昏心理: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
  自卑心理: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3
  孤独和依赖。孤独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长期忧郁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定。依赖是指老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动依靠别人决定。长期的依赖心理,就会导致情绪不稳,感觉退化。
  4
  易怒和恐惧。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发火以后又常常感觉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的,从而产生懊悔心理。恐惧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5
  无价值感: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6
  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
  心理疾病成困扰老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困扰老年人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专家指出,日常的保健和他人的关怀是保证老年人健康的基础。老年朋友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别忘了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
  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压抑有关,有85%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以下三种情况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城市新图网供图
  丧偶引发悲伤和痛苦
  衰老、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夫妻一方的早逝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在生活中,有些老人丧偶后,仿佛失去了精神支柱,茫然、彷徨、孤独、失落、悲哀等情绪错综交织,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
  心理专家表示,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个体中,丧偶所带来的心理反应强度也不尽相同。比如一个平日完全依赖妻子料理日常生活的男性,丧妻后会倍感凄凉和不适应;因意外事件突然丧偶而产生的心理打击,比因配偶长期生病、最终病故所产生的打击要强烈;有儿女亲友分担忧伤者,比沦落为孤寡老人更易走出痛苦深渊。但是不管怎样,老年人都不宜长期沉湎于对配偶的哀思中,否则容易积郁成疾,于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心理专家建议,正处于悲痛之中的老年人,应面对现实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如到子女家中住一段时间;还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养花、养鸟、养鱼、钓鱼、练习书法绘画等,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
  期望值过高偷走了健康
  生活中老人期望值过高的实例有很多。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希望儿女健康,事业有成,也希望得到儿女的更多关爱,这是老人们的共同心愿。不仅仅存在老人对儿女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对健康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心理咨询师提醒,老年人要学会降低期望值,别让过高的期望值偷走自己的快乐与健康。比如在儿女的问题上,要认识到已把他们养成人,就基本完成了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至于儿女将来人生道路怎么走,父母不该牵挂太多,更不该大包大揽;学会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并把一些爱好作为融入社会生活充实晚年人生的大事来坚持不懈地追求。如此,才能保持心态平和,才不会让过高的期望值偷走快乐与健康,才能获得幸福快乐的晚年。
  患得患失造成心理困扰
  面对老年人的患得患失心理,应该怎么办?心理咨询师表示,首先,应肯定老年人适度的患得患失心理。就老年人自身来说,确实不比年轻人有精力。
  所以,在适度的范围内,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情的抉择上,应该多一些斟酌,多一些思量。作为家人亲友,也应该对老年人多一些理解,不要轻易责难和非议。
  其次,应防止老年人过度患得患失心理。作为老年人自身,要先跳出“我”的狭小圈子。心胸狭窄,患得患失的人,凡事总是以我为中心,把个人得失看得很重。平时注意丰富生活,增加人际交往,这样可保持心理的年轻化,淡化患得患失心理。
  另外,作为家人亲友,一要理解,理解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老年人的患得患失即使有些过分,也应多一些接纳和宽容。二要交流,如果感到患得患失已经给老年人自己或家庭生活带来麻烦,应以老年人便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与其沟通,帮助老年人摆脱过度患得患失心理。三要帮助,帮助老年人想一些具体办法,比如有些事情不要老年人操心,避免不必要的烦恼。
  老人最怕生活孤独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市区范蠡湖公园,看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孤零零坐在石椅上,低着头默默无语。“到了我这个年龄已经没什么好愁的了。”老人告诉记者,老伴去世得早,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把三个孩子拉扯大。现在儿女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整天忙忙碌碌,没多少时间来看自己,他可以理解。
  “可人老了就怕孤独,就是想有个说话的人。”说到这里老人叹了一口气,一脸无奈。
  这时,旁边一位老人也过来对记者说,他的儿女也还孝顺,经常来看自己,可老伴一去世跟前就没个说话的人,家里冷清清的。“儿女再孝顺,回家的时间也有限,他们都有工作和家庭,不可能总陪着自己吧,身边总得有个说话的人。”
  老人最烦推销药品
  当记者试图与小区长椅上坐着的一位老人聊天时,他一下子警觉起来,问是不是推销药品的。老人告诉记者,他姓温,以前在法院工作,现在已经退休了。当记者问“为什么对推销药品这么警惕”时,他说现在推销药品的太多,而且多是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一上来就和你聊天,然后套问出你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 “过后就到你家里去推销药品,把人都能烦死。”
  老人说,他之所以这么警惕就是因为自己被骗过。前不久,他在范蠡湖公园石椅上刚坐下,一个女孩子就走过来说她是搞调查的,两人就聊了起来。没想到几天后这个女孩竟上门推销什么药品,吹得天花乱坠,结果他就买了几盒,拆开一看全是维生素片。从那以后,他就很警惕,生怕再次上当。“这些骗子专盯老年人,受骗的可不少!”
  老人最盼身心健康
  也许是雨后天晴的缘故,昨天在市区范蠡湖公园锻炼的老人不少。一位刚刚跳完排舞的老人告诉记者,她每天都和许多老伙伴来这里跳舞,练个排舞,有时打太极、跑跑步。这位精神矍烁的老太太说,她每天早上都来锻炼。“现在儿女都工作了,自己和老伴也没什么事干,身体健康是最大的幸福。”
  老人说,人老了难免会生病;经常锻炼,身体健康了就不给儿女添乱,大家都好。“所以,现在我每天都出来锻炼,身体健康,精神也很好。”
  老人应注重心理自我调节
  老年人随着生理机制的衰退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当前社会中一些领域变革的深度和广度,使老人承受着比年轻人更大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压力。
  如果调理得当,衰退可以推迟,关键在于使“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这种变化当然不能单纯依靠医疗保养和药物滋补,而是要从心理上加强自我调节。
5怎样应对老人的“黄昏”心理
  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觉得不能再在职权的舞台上“操作表演”,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缠缠绕绕,挥之不去,如同被人抛弃后那种难受。
  分析与调适:由于自尊心过强,同时受虚荣心的驱使,对自己的“角色转换”想不通,因而产生消极自弃情绪。从健康的角度讲,情绪消极,人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对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丢权”变老,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位退休老人说得好:“草随风动,权随职走,退休离职,天经地义,有什么好懊恼失意的。”记住他们的话,用平常心做好“角色退场”吧。
  累赘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多疑多心,思想变得愚昧,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为家里做事,认为自己是子女的累赘和包袱,是“三饱一倒”的“活害”,觉得生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煎熬,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
  分析与调适:传统的养老模式,消极的心理是引起老年人“包袱累赘感”的主要原因。老年心理学认为,关门养老,困守斗室的消极养老,自然禁闭的养老方式只会越养越老。老年人是人生的秋天,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历史上许多创大业的名人都是老年人。如孔子、孟子、恩格斯等。我们有理由甩掉那些不良情绪,进行人生二次创业,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
  怀旧回归感 有的老年人多愁善感,留恋过去,常沉缅于对已往的追求,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怀旧情结。有过多坎坷经历的老年人,其思绪会集中于过去艰幸的生活,睹物思人,愁绪满肠;有过戎马生涯的老年人,则对战争的残酷而伤感悲哀,忧心忡忡……
  分析与调适:老年人有许多反常的心理,如记不得最近的事,偏记得很久以前的事;记不得快乐开心事,偏记得悲观伤心事。中医认为,“思则气结”,过份的怀旧情绪会影响人的健康。所以,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你可以回忆战争年代生龙活虎的场面,或打了胜仗凯旋时的欢快情景;你可以仔细咀嚼“不幸中的万幸”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话,这样可以冲淡你的愁绪,感到幸福的存在。
  枯燥无聊感 人到老年,身心都在发生变化,大事干不了,小事不用干,整日在“吃、睡、坐”中轮回周转。这样日复一日,心理上就会产生枯燥无聊的情感,感到生活无趣、无味。
  分析与调适:生活缺少情趣,就不能老有所乐,思想观念陈旧,就会缺乏人生追求和进取心。其实,对于工作来说,老年人已画上了句号,但对于整个生活来说,老年期则是一个“逗号”,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生活要有情趣,要有阳光心态,闲遐可迷于书画、痴于养花等,这样,枯燥无聊之感就会荡然无存。
  颓废无为感 有的老年人用颓废无为的心态对待夕阳生活,他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蹦不起来了。生活懒散,啥事不干,生活如坐针毯,度日如年,自己的积极形象也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分析与调适:有一些老年人,生活很低调,心境较灰黯,常常是过去的事情不提,现在的事情不做,将来的事情不想,终日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这无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人到老年生活更需要自信,自信是人的半个生命,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人老精神不老,只有这样,生命的乐章才会奏出强音,生命的火焰才会越燃越旺。
  黄昏末日感 有的老年人自认为临近了生命的尽头,就像天快黑了那样的冷寂,从而产生惆怅之感。还有的老年人受宿命论的影响,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不唱春之歌,反奏黄昏曲,身心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不能自拔。
  分析与调适:心理脆弱,情绪消极,情感沮丧,就会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心理学家认为,把老年期看作是黄昏末日,看作是生命的“悬崖”,是有害健康的。叶剑英老前辈曾经有诗云:“老天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现在,许多老年人都以“夕阳无限好,人间爱晚晴”的美好心态去拥抱晚年生活。你不妨走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力所能及地再为社会发挥余热,就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孤独寂寞感 人到老年,生活变化很大,首先是无所事事闲得慌,其次是缺乏情趣闷得慌。看着别人忙里忙外,自己又帮不上忙,心里就会烦躁,就会产生孤独感。
  分析与调适:人老退职,告别了众多的社会活动,从“大家”回到了“小家”,一时还不能接受和适应,另外,子女不孝,与老人长期分居,也会引发孤独之感。其实,老年期还有一大片生活的蓝天任人去翱翔,我们可以参加老年大学,去老年活动中心与新老伙伴去谈心、聊天、倾诉,做一些有益的劳动,也可以做一些感兴趣的事,如收藏、书法、剪报等,让孤独慢慢淡化。

2条评分威望+2
乱世逢春 威望 +1 - 2018-03-27
前途无量 威望 +1 - 201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