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国史册里凝重的一页,灾祸、饥饿席卷全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院里聚集了大量孤儿,这些孩子普遍营养不良,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
当时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 清同志,心里牵挂着这些孩子,夜不能寐。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康克 清遇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 兰夫,请他帮忙支援些奶粉。
乌兰 夫连声答应,但他想,送奶粉能解决孩子多长时间的问题呢?他提议把孤儿接到内蒙古自治区来,转送给当地的牧民收养。他们把这个想法汇报给周 恩来总理。周 总理欣然同意,并一再叮咛:“要把工作组织好,把孩子安排好!”
就这样,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场爱心接力行动。
1960年,来自上海、常州等地保育院里的孤儿,前前后后,差不多有3000名,他们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内蒙古。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乌 兰夫的指示简明果断。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牵头,安排人力、财力,部署接运孩子。凡有接待孩子任务的盟、旗,立即成立保育院,在孩子到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在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有资料真实记录了1960年“三千孤儿”北上的历史。“1960年移入儿童设备购置费明细表”中,写着小木床、小毯子、小桌子、小椅子、便盆、澡盆、枕头、毛巾等物品。
1961年春夏之际,当地没有子女的牧民家庭,开始陆续收养这些孤儿。
从1960年到1963年,
内蒙古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孤儿,这些孤儿被称为“国家的孩子”。当时的内蒙古,虽然也经受着困难时期的严峻考验,但内蒙古各族群众主动担起这份国家责任。年迈的额吉(蒙古语,意为母亲)、中年妇女、新婚夫妇,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有的长途跋涉,争先恐后前来收养这些孤儿。
刚到草原时,孩子们衣服上都别着一块小布条,上面的数字编号是他们的代号。走进蒙古包,草原额吉给他们取了好听的名字——国秀梅、党育宝、格日勒、娜仁花……当时,为了更好地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内蒙古自治区的育婴院招收和训练了一批保育员,她们主要是一群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妇女。这些年轻的姑娘们成了孩子的“额吉”,她们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孩子们。
折叠